作者:郭华
[摘 要] 随着社会职业需求的进步和中职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物理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并配以演示实验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从中职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中职物理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对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套“主体型”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学习;项目化练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181-01
一、“主体型”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学生自主对物理案例进行阅读
为了使中职生在学习物理时变被动为主动,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使中职生在“行”中悟出“知”。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前奏,但由于中职生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改变预习内容,他们在预习积极性和预习效果上将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生动的情境资料,并将所收集资料形成物理教学案例,结合学生所学章节的知识,梳理知识点,指导学生开展定向分析,了解新知识的梗概,初步了解所需学习的内容。
(二)学生对物理案例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中职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与人合作,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还有必要让中职生对物理案例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先根据案例内容确定任务,各组成员间进行责任分工并开展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团队的集体利益
联系在一起,让中职生体验到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理想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教师可将班级学生按照能力高低搭配成若干课堂活动小组,各组由其成员进行民主选举产生组长。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主体性作用,凡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的知识,尽量安排学生去做、去参与,在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带着热情去主动参与观察和讨论,并互相促进、相互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在高度兴奋中获得知识、排除疑点。
(三)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并合理评价
中职教师的教法应适应中职生的学法,中职生的基础较弱,在对案例讨论时会产生很多的错误,教师应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了解中职生知识的缺失,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性格特点,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分析、引导和合理评价,不能一味批评。
(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学生掌握了知识以后还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做”来验证所“学”。物理实验是验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不但能验证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锻炼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项目化练习的巩固
中职物理是为中职生学习专业课程及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项目练习。通过项目练习既能巩固他们所学物理知识,激发和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专业课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主体型”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师要精心选取课堂教学所需案例,,细化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根据中职物理教学目标、中职生所学专业及其实际的能力,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对中职生今后职业生涯有所帮助的案例,并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密研磨,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2.教师要适时适度对课堂教学过程,特别是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干预,使课堂教学既体现学生“主体型”,又井然有序。部分中职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弱,如果无限度地给予他们“主体型”,放任他们在“做”中“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需要实时控制,使学生在“学”的范围内“做”。
3.充分了解班级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中职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需要差异也较大,要使所有学生最终都能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早期的教学准备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一系列情况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再决定针对不同群体的方法和案例。
4.切合中职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情境,给予中职生新奇感,持久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激情。教师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利用动畫、特效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他们课堂有效注意的时间;另一方面,要掌握中职生心理、情感变化过程,发挥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力,努力做到心理因素对学习的正向迁移。教师民主的作风、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蔼的教态、真诚的企盼等都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5.教师要合理划分“教”与学生“学”和“做”的时间。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共同教学目标而开展得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使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和“做”在课堂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