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将“大自然”搬进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018-04-2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时明燕
  [摘 要] 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健康等各方面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课堂上自然会利用实物、图片及视频等手段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事实上,这些方法的效果都微乎其微。如何将“大自然”搬进教室,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作出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大自然;思维惰性;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183-01
  课堂上许多学生对展示的事物无动于衷,尤其对书本的知识出现排斥,毫无思维能力。课后更是将书本抛之脑后,为了应付作业,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抄袭。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说教,都不起作用。班里只有那少数几个学生还能跟上教学进度。到了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生物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的;想学习才发现自己思维已经僵化,更不会深层次的思考,毫无学习能力,他们只会着急和上火,后悔莫及。作为任课教师面临一届又一届类似的学生也倍感焦虑。直到有一天,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给老师的建议,我才茅塞顿开,我想了很多方法,努力付诸实践。比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把大自然搬进教室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點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查问卷引发蝴蝶效应
  开学初,我去花卉市场买了几盆不同颜色的花,又把家里现成的吊兰和绿萝一起带进了教室。果然不出所料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帮着我一起把这些花草安家落户。我引导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些花草。一方面,让他们明白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雾霾的形成到环境的保护,引申到植物是最好的环境净化器。在这基础上,我就势发放了这样一份生物课堂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从看待生物学习态度、是否认同生物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生物课中的自身状态、生物考试对自己影响大小、老师上课有趣性对自己的影响、上课时挂图、实物、标本、多媒体等应用、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等十个方面开展。
  调查结果显示全班22人中有20人喜欢植物,2人对植物无感觉。16人家里有养花经历,其中只有7人自己动手培育过花。18人表示愿意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经过讨论自由组合最终成立了3个兴趣小组,分别命名为春意盎然组、生机勃勃组和生命无价组。各小组长分别领取了一个任务单。最后还有5分钟的时间,我让孩子们环顾教室思考现在你们该做什么?开始孩子们面面相觑,马上就有孩子弯腰捡起脚下的垃圾,,还有的孩子拿着扫帚去清扫垃圾桶旁的垃圾,还有的在整理课桌上凌乱的书本。看到这些我暗自窃喜,看来“蝴蝶效应”效果不错。
  二、用“望、闻、问、切”感受生物习性
  虽然学校明确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进学校,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约束效果不明显。班级里的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不是玩游戏就是聊天。针对这种现状,我一直思考如何让手机用于正道。阳春三月,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百花竞相开放,这样的美景,我的学生注意到了吗?感受到了吗?我该怎么去引导?手机的拍照功能让我想到在班级搞一次摄影大赛。我所带班级的班主任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班级发了“美丽自然,精彩瞬间”摄影大赛海报。
  海报下发后,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创建了一个“给每天的生活增添一个亮点”的微信群。我每天上传身边随处可见的美景。刚开始,只有三、四位学生响应,后来每天上传照片的学生越来越多。群里的活跃分子越来越多,每天都会讨论一下上传的美照。问题从这是哪儿拍的,到后来的勺箹和牡丹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是直接给予答案。刚开始,我是上传百度上收集的资料;后来,我引导他们有事找“度娘”或者请教长辈,并鼓励他们把答案上传共享。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带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公园、走进花卉种植基地,对各种生物进行望、闻、问、切,并做好记录。到四月底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牡丹、勺药、玫瑰、月季、牡丹等各种花的特点,都能娓娓道来。
  三、生物照片墙——实实在在的青春纪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有教育的作用。每个主题活动,我会引导各组长用他们的手机记录下点点滴滴;孩子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已经积累了很多照片。如何让这些代表着青春和活力的照片,长时间的激励着孩子们。我和孩子们一起构思打造出一面生物角照片墙。每个月,我们都会将班级的活动照片刷出来,贴在照片墙上,这又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有的孩子还把照片配了主题和文字说明,记录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点滴回忆。
  陶行知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人,教的内容、采用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应该跟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当学生的伯乐,能用千里镜去为学生找机会、去抓机会。大自然是伟大的,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它。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陶怡了学生的情操。只有让学生慢慢地爱上自然,才能爱上自然科学,最终才能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59-365.
  [2]袁卫星.做一个理想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3-44.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