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海滨 本文字数:2611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的社会,中职学生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开设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是最好的出路,为此开展了对分课堂在该课程的应用教学实践。
[关 键 词] 经济政治与社会;“对分课堂”;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96-02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该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该课程对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十分重要。
一、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现状
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作为中职德育课程之一,其教学现状与其他德育课有共通之处。大部分德育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行和自身在课堂所引导的价值观念存在反差,导致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陷入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教育影响被弱化的时代,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社会对中职层次人才需求保持旺盛势头,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向前发展。用人单位希望招到专业能力强、思想品德好的“德才兼备”毕业生。多数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重视落实得非常到位。但是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理念、端正人生态度的课程却被日益淡化,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更多地把德育课程边缘化甚至有人把德育课看成了“副科”,仅仅每周2节的德育课被很多人认为是用来放松的课程。实际上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对其足够重视。
(二)学生学习德育课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生被学校录取时,分数一般比较低,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也比较薄弱,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的一贯态度就是逃避,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对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对自己的学业十分迷茫。对于吸引力不强的德育课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不能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学习,很多无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自信心严重下降,提不起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要改变仅以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工具的教学手法。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一元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使用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其次,要使用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丰富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当前德育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
二、“对分课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应用实践
(一)了解对分课堂ABC
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前,让学生明白何谓对分课堂:在2013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复旦教育论坛》发表了对分课堂为主题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形成老师和学生“对分”课堂的格局。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它的显著特点是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吸收基礎上,采用“隔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觉接受和内化知识。
(二)“对分课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应用实践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每周2学时,2节连堂教学,每次90分钟,共计18周,36学时。授课地点是班级教室,授课对象是实验班的学生。每周课的第一节课讨论上次课的内容,第二节课讲授新内容,采用“隔堂对分”,以此类推,直至讲授完全部课程。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对分课堂”的含义、要求、操作要点等。
(三)“对分课堂”的实施阶段
“对分课堂”模式的三个阶段,即把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嵌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1.讲授环节
讲授(Presentation)是教师通过使用讲授法,以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讲述、讲解和讲演等形式,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它的优点是知识容量大、成本低、传递知识的效果高、系统性强、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既经济又实用,而且是应用最频繁、最普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精讲知识点。
2.内化吸收环节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或资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就会产生认同、共鸣。当与他人或资料的思想观点不一致,就会疑问、困惑,促使学生自觉获得新材料的动力,进而思考探究的过程。所以从内化的含义可以看出,学生只有经过内化阶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生内化的完成是在课外进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自己独自使用手机上网消化,总之,自学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