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霖如 本文字数:2483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德育课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时,应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经过长期实践,任务驱动法是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从中职德育课任务驱动法的含义及其特点入手,全面阐释了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中有效应用的意义和教学策略,旨在优化德育课堂教学,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 键 词] 任务驱动法;中职德育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92-02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西方一些思潮的涌入,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中职生而言,极易受其影响,产生行为偏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中职德育课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策略、方法陈旧,难以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任务驱动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经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是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中职德育课的任务驱动法及其特点
“任务驱动法”是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围绕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应用各类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协作,完成既定任务。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中有效应用,能成功将学生已有的德育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实践任务,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并内化为道德信念,让被动的课堂学习变成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德育知识、提升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过程。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法的根本特点。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职生在任务引领和教师指导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互动;同时,中职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率都大幅提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名学生均可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根据自身知识、经验提出方案供大家探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学习从传统的再现式成为探究式。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还能获得德育新认知,并内化为职业素养。
二、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有效应用的意义
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都大大提升,在高校不断扩招造成中职校生源素质偏低的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的有效应用,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是中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但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因此,中职德育教师要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德育课堂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充分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完成任务,从中体会学习、探究的快乐。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堂,将中职生带入一个精心创设的德育情境中,学生将自身原有的孤立的德育知识,有效应用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情境过程不断推进,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强调尊重学生,倡导团队协作。学生组建成几个小组,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有效应用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课题,科学设计任务
为使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得到有效应用,必须科学设置任务,明确任务目标。这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向学生展示“任务”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务必要注意紧紧围绕课题,又要避免那种笼统布置任务的错误做法。要善于结合中职生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并对这些小目标进行细化,最终形成容易被学生掌握的具体小任务,供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在这一学习实践活动完成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顺利解决问题,还可以提升自学能力。任务的设计应该具有明确性、科学性、层次性,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要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科学地设计任务目标,合理确定任务的重难点,并设计富有层次性的任务,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才能避免德育课堂教学徒具新形式,却仍高耗低效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课时,笔者有效应用任务教学法,设计明确、科学、分层次和完整性的任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基础任务包括以下几项:对道德、社会公德含义、社会公德基本要求进行初步了解;深刻理解高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最美中国人”典型个例的搜集。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笔者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拓展性任务:在你眼中“最美中国人”有什么标志;以“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主题,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或者从其他途径听说的真人真事,设计一个独幕或者多幕的情景剧。在有可操作性的分层任务的引领下,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