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峰 刘成碧 本文字数:2502
[摘
要] 社会治理工作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前提,关于治理效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从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瓶颈入手,将“互联网+”概念引入这一领域不仅可以有效拓宽研究视域,还可以切实提升治理效力。
[关
键
词] 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社会治理;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9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0-02
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转型升级,网络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治理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得以被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因为网络而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平台的使用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社会治理工作的外界环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由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开放与自由,大量负面信息难免隐藏其中,进而产生消极影响,长期接触这样的舆论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讲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然而,绝大多数的时候人们往往又偏爱于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习惯性地在虚拟平台上交换信息,进而导致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甚至影响社交群体人格的良性发展。因此,面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变化,应该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和方法,探究更有效的工作路径。
本文立足于提升社会治理实效性研究,从当下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三大误区切入,防止走入“重法理轻自治”“重速度轻基础”和“重管理轻排查”的瓶颈,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在进行社会治理革新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借力“互联网+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增强人们识别网络信息的实际内涵,从而增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积极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主动参与到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让社会交际产生良性互动,同时注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将学校教育与公共教育有机契合起来,进而实现治理策略方面的改革创新,真正推动社会治理向前发展,做到“因事而化,沿用好办法”“因时而進,改进老办法”和“因势而新,探索新办法”。
一、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三大误区
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需要防止走入“重法理轻自治”“重速度轻基础”和“重管理轻排查”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重管理,轻自治。“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思想之一,在社会治理方面,一味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忽视人民群众自身的觉醒和防范意识,低估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建设和维稳能力往往会事倍功半。党和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方面需要立足于基层自治、信用体系和身心安全,有效缓解管理压力,提升自治实效。
误区之二:重速度,轻基础。现阶段社会治理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在把控速度的同时关注民生基础、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批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做好社会信用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将惠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问题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基础性建设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
误区之三:重整治,轻排查。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治”“理”兼顾,在加强管理监督、预防整治的过程中,尤其在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社会重大问题时需要有提前预警意识和危机干预意识,对发生频率高和可预见性高的问题应该逐一、定时排查,防微杜渐,力求消除隐患,始终将安全稳定放在首位。社会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以创新思想为社会治理注入不竭动力,不断为城市建设,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努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三破三立——借力“互联网+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进入到了全新的体验阶段,不仅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应用的挑战,互联网还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理念和社会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收益效益和生产效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双刃剑效应依然存在,这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难题,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强化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不仅应在新形势、新格局下结合社会治理方面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概括,还需要不断研究思路方法,在反思中打破常规,做到“因事而化,沿用好办法”“因时而进,改进老办法”和“因势而新,探索新办法”。
(一)因事而化,沿用好办法 长久以来,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始终紧密结合当下的具体国情和党情,紧抓基层治理关键环节,分析形式,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激活社会组织活力,打造了一批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的社会治理成功案例和创新项目,总结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好方法和好路径可以有效地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推上新高度。
(二)因时而进,改进老办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落脚点在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追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近十年来,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十分鲜明,然而我们也需要及时更新分析事件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老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治理方法,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而努力。
(三)因势而新,探索新办法 在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应当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结合群众智慧,开拓新的办法,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公共政策中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