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刘炜 本文字数:2584
[摘 要] 教学改革的深入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必须以本专业为主,夯实基本功。从中医内科学专业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能力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关 键 词] 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194-02
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关键步骤,关系到教学质量优良与否。中医内科学是衔接中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中医学生走向临床后的医疗水平。笔者就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论述如下。
一、中医内科学专业培养
(一)经典理论的掌握
赵铮认为,熟读中医经典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中医治学的根基,其次它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基石。中医内科学讲师更要熟读经典著作。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课下主动学习经典著作,在备课中也要将课上所讲授知识联系经典著作。比如讲到胸痹,引用经典条文,如《灵枢》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创立了栝蒌薤白半夏汤等十首方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胸痹之病。再比如讲到中医内科学的疾病的历史沿革部分,要详细讲授,疾病理论的形成,各时期医家所提出的理论,仿佛像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学生畅游在中医历史的长河里,沉浸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海洋里,多引用经典原文,遇到重点,最好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只有青年教师自身熟读经典,才能肚中有货,继而向学生传授,使学生产生兴趣,热爱经典。
(二)中医各基础学科的掌握
中医内科是以中医理论分析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运用中药治疗的一门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辨证论治,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较好掌握中医内科学之前,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
(三)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学应用于临床,发挥治疗效果。中医内科学的教师在临床上多实践、多灵活应用,才能对中医内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建议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应该把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临床,安排青年教师出门诊,理论结合临床。同时制订师徒制,由名老中医带青年教师出门诊,,跟师学习。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发展受到传统文化极大的影响。中医学在其身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同步演进的关系,这种“同步”主要包括两个内涵:首先是性质上的同步。如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由表知里、类比推理、类比说理医学实践与气一元论哲学文化背景相呼应;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的广泛渗透与“辨证论治”思想的全面推行;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原子论哲学思想的东渐,出现了医学的本体论实践等。其次,是高峰时相以及高度上的同步。每一次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都伴随着一次中医学的发展高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并从零星的积累走向体系的形成;晋、隋、唐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同样带来了中医学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出现了医学高度综合及其伴生的分科兴盛局面等。所以,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框架,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学。
(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宋代医家阎孝忠曾言:“医之为艺诚难矣!”医首先是一门技艺,一门特殊的技艺。医艺的特殊性在于人命关天。气之盈虚,脉之沉浮,方之得失,药之轻重,往往毫厘之差,生死立判。所以,诸艺之中,医尤为重。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脉相承,触类旁通。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传统文化底蕴,培养青年教师举手投足间的文化自信,时刻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的基本功是在课堂体现的,是借由课堂这个平台来展现。在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板书、图像等媒介。其中语言是最主要的,语言要做到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同时要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言简意赅、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否则再深厚的功底,也如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板书是授课必备的,现在有的教师授课过分依赖多媒体,而放弃板书。板书是课堂的重点难点的概括,要求条目清晰。同时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会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中医学习的兴趣。
善于引進新形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内容,使学生便于理解。启发式教学法及PBL教学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答疑解惑,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去学习。同时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比如在讲内科学咳嗽这一章节,可以给学生观看,患者就诊视频,根据就诊情况进行总结,包括病因、症状、舌苔、脉象等让学生自己推出疾病,并运用之前所学中医诊断学知识,自己分析,辨证分型,根据所学方剂学、中药学,开出中药。过程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中完成授课。
(二)重视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对授课之后的归纳,包括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时间安排、语言表达、板书书写、学生的反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授课中的不足,同时可请教师及优秀教师听课,提出宝贵意见,虚心接受。同时可向他们吸取经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