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庆 本文字数:2614
[摘 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语文应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出发,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为培养高素质劳动技术人才服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以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为例,谈文化传承与理解、中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谈中职语文教学。
[关 键 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歌鉴赏;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32-02
长期实践才能落地生花。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中职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字词章句的同时,还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加强文化自觉的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态度,为成为高素质的劳动技术人才奠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一)传承文化才能开创未来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深入了解中国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其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修养,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的古典文学,都是中华之瑰宝。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今天,教语文就是教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文化,就要带领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感知岁月的凝重,从中领略智慧与文明。对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髓,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取舍,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便是我们对中职学生进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第一手资料。
(二)语文教学要打开古典文学之门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之于文化知识的传承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民族的母语,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与哲学,饱含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本。
打开古典文学,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库,纵横五千年的灿烂光辉,仿佛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学习、生活、励志、审美等,同时,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民族之光,它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且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如《论语》这部远古社会的百科全书,教育我们立言、立行,强烈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影响后世。司马迁的《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仁厚的心性,是我们做人的启蒙读本。总而言之,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穿越千年与我们相会,照亮我们人生智慧之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济世情怀,这些正是人的素养提升的精神营养!
二、以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为例,谈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感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化渊源
孟子活跃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义”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论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其构思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答问题。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被带入。用词考究,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其参悟透彻有力,出神入化。运用各种趋诱论敌就范的手法,犀利地指出王者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治国、如何收复民心,推行仁政,重义轻利,正是王之义的集中体现。通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孟子“义”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应充分继承其精华,“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二)体会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文化背景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佳作之一。全诗围绕诗眼“归”字展开,情感最深沉的诗句是结尾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为何有如此快意的解脱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中注释“三十年”实为“十三年”,运用夸张的手法,诗人本性爱的是“丘山”,却误落尘网十三年,仿佛三十年一般地煎熬,可见诗人对“尘网”的厌倦。于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便享受农耕生活的乐趣,,纵情于田园自然的怀抱,身与心都得到了自由,灵魂也得到了陶冶。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尘网”,让诗人毅然决然地离开呢?还得进一步探究此文的文化背景。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辞官归来后它的一首诗。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黑暗败落,诗人迫于对腐败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宋书陶潜传),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追寻理想生活,遵循内心,丝毫不矫揉造作。从此结束亦官亦隐、身不由己的“尘网”,描绘了一系列的田园恬淡风光,表达了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同时开创了“田园”诗派。诗人这种宁静本我、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正是田园诗意文化的体现,也是隐逸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