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嫣沁 本文字数:2766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深受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致力探讨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实现课程教学效益的优化,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走上社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1]。以中职语文课程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98-02
一直以来,宏观的育人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然而,因为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存在笼统化的特点,所以微观教学目标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从而导致学科育人功能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割裂,出现微观课堂教学目标、中观学科育人目标与宏观育人目标之间无法有效联系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中职语文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简单分析,再就如何渗透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根据林崇德教授等人提出的观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即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综合表现为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中职语文学科上,核心素养可以细分为四个部分,即“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参考的标准,也是实现核心素养在中职语文学科中渗透的有效措施。
二、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基于情境赏析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增知启智”并不是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也不是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尤其是职业学校,不能一味地追求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否则不利于中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重视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修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好基础。要想落实这一目标,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众所周知,入选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专家从诸多文章中层层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或是内涵丰富,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情感真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赏析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带领学生赏析。这幅图充分描绘了北平秋天的“姿态”“意境”“味”“色”等,将一副有着清绝神韵的故都秋景图给人们展现出来,其中包含很多的审美因素。它包含了文人对传统悲秋情怀的珍爱、悠闲清净的生活情调和凄凉落寞的人生况味。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处理文章中的审美情怀、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首先,,教师要从景色着手,通过诸如“哪些词可以说明故都的秋味?”“悲凉而又清净的故都的秋味主要通过哪些词说明出来的?”等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景色进行赏析,以此调动学生触觉、听觉、视觉等多个感觉器官,让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一个明确的感知,使学生获得初级的审美体验。其次,教师可以从情感着手,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情进行体验,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性格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让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类似这种文章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教學经验和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欣赏,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二)基于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于漪教师曾经说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只意识到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却忽视了这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也说过,积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发展思维才是。中职语文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纳入教学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门学科既有理性色彩,同时又有感性色彩。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要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建立在问题之上,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钱梦龙老师曾经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项常规武器”。所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出来,还能让学生带着释疑心理对课文进行细心研读,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笔者个人教学经验而言,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由于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经常偏离课堂。设置具体的问题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通过递进式的提问一步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从而达到深化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如下问题:(1)作者说他来到北平就是为了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什么才是“秋味”?(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说一说哪几处表现出故都秋天的悲凉和清静?(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写了北方的秋天,也写了南方的秋天,这两个地方的秋天各有什么特色?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可以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讨论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