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艳红 汤俊波 本文字数:2504
要]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兼有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加强师德和医德修养,对促进临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部分临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重科研轻育人、重临床轻教学、重课堂轻课后等现象,不符合高校师德师风要求,应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等方面,探索加强和改进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74-02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道德品行和工作作风是学生成长的“活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事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更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兼有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促进其重视和加强师德和医德养成,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医患过程中,依据高校教师和临床医师职业道德标准,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道德活动,对自身职业成长和医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促进临床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业成长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技能的专业化与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获得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学实践掌握教育方法、艺术和技能;通过与教育对象互动,体验教育价值和意义。相较而言,教师成长的标志最终表现为职业道德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成熟是评价其职业成长的重要标准。临床医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和医德修养,既是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客观要求,更是医学教师个体职业成长、成熟,发挥自身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的内在需要。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来源冗杂,文化多元,价值诉求多样,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判断。如何守住“高尚师德”这个教师之魂、教育之魂,在传播知识、传承医技过程中孕育优良的医德医风,对新时期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的需要。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把本科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主张“以本为本”,推进本科教育“四个回归”。本科生是卓越医师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临床教师具备教师和医师“双师”特质教学科研工作与医学生联系最为紧密,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遵守教师和医师双重的职业道德规范。临床教师不但要传授医学知识,传承临床技能,还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进行医德教育。换言之,临床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临床带教过程中所呈现的道德风貌对医学生起着言传身教、医德熏陶作用,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心系人民健康、践履救死扶伤职业使命、增进社会健康和谐的高素质医护药技人才。
加强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需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全维度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临床教师队伍。临床教师只有善于消化、吸收和遵守医学规范和师德要求,才能实现师德与育人、医德与医技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通过制度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生活化的自我道德修养来实现临床医学教师师德医德“双提升”,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着力建设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临床教师队伍,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加强临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广大临床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和培养,学历学位层次高;兼有教师、医生双重身份,理论扎实,医技精湛;有的教师还有国外访学、游学等经历,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有的青年教师,与在校生年龄相仿,成长成才时代相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与学生代沟较小、思维活跃。临床教师队伍来源多元化、成长经历多样化,让教师队伍建设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对学生发展与成才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重科研轻育人,功利性强
一些教师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性,忽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使命和重要责任。在科研与职称双重压力下,有些教师存在着应付课堂教学的现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报课题、做实验、发论文,倾注全部精力争取高级职称。而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把握、“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缺乏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呆板。不乏“铁打的教案、流水的学生”现象,让学生诟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还有些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二)重临床轻教学,教育实践脱节
有些临床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临床医疗上,,在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上精力分配不合理,这既有学校和医院的责任,也反映出这些临床教师责任心不够,有“逐利”的倾向。有些临床教师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重视理论教育及层层考试,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医技能力和功底不够扎实,到了临床看不了病。
(三)重课堂轻课后,全程低效育人
作为教师,既要认真备课讲课,抓好理论讲授主阵地,还全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科研。教师只有深入学生、融入学生,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改进教学。虽然不少高校要求教师课后指导学生,但缺乏时间和频次的硬性规定,很多临床教师下课铃一响就走,通常让学生有事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或电话联系,与学生课后互动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