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勇根 王时建 本文字数:2680
[摘 要] 以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导师师德、队伍结构、培养力度、考核制度等方面来对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提高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13-0060-02
在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近年来,随着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管理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指导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教育、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更重要的是导师自身的人品道德、学术素养如何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术作风及创新能力。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主导者,如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科研团队,已逐渐成为改革与探索工作的重要建设内容,对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本科生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位论文以外,更重要的是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还需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教育、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因此,指导老师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高校导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相关部门管理体制问题
1. 师生比例结构不合理
高校研究生指导老师一般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其研究领域一般与当今科学前沿课题有关。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数量正处于大幅度增长趋势,同时也成为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因此,一方面,为了确保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从指导老师队伍的各个层面来进行改革探索,如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研究领域等。但是,指导老师规模由于体制原因无法实现短期内的增长,而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因此,这必将导致研究生指导老师工作量剧增,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需要改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单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导师组制三种模式。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在师生双选过程中虽然实行双导师、导师组制,但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多数学生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仍然是由校内的一名导师负责,公司企业的导师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随着社会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单导师制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其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等都是有限的,因此,不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3. 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对指导老师没有明确的考核体系:注重对研究生指导老师科研学术论文数量的考核,而忽略其论文质量;过于注重考核导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忽略指导老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教学质量;过于注重导师的职称与职位的高低,而忽略其是否称职合格。因此,指导老师为了在这样的考核体制中得以生存,由此引发消极怠慢、甚至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利于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 指导老师自身问题
1. 研究生指导老师自身定位不明确
高校老师的工资待遇、人才支持计划、评优评奖等直接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因此,一些导师认为教学工作难以出成果,并且耗时长,而科研项目经费相对充裕且见效快。这种心态不利于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甚至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课程方面缺乏优秀教学师资。虽然有的导师教学科研并重,但是作为学生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仅关注其学习成绩和培养其学术能力,而忽略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忽略了研究生指导老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
在高校,专职辅导员和指导老师在本科生研究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职辅导员往往非专业出身,对所在专业的发展和前景不是很了解,并且时间和精力相当有限。这方面的重任就落到研究生指导老师身上。目前,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这种片面化教育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
3.课题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
为了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应多让学生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学术界,多数研究生指导老师的项目经费都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研究生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上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严重影响到一个学校优秀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较强的研究,有必要对现有的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加强师德建设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指导老师一般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均有一定学术成果。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的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术论文外,还应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要求研究生指导老师必须有着较高的道德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指导老师质量管理体系来构建良好的研究生指导老师评价体系,并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另外,我国目前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注重导师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级别、科研项目经费和级别等,忽视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同行、社会对指导老师的综合测评,并将这些评价纳入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制度中,促进研究生指导老师的师德建设,进而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