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波 本文字数:2935
[摘 要] 物理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学物理难,怕学物理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是平等;关注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实验课的能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乐趣。要让学生轻松、健康地学习物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技巧,备课时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使每一堂课都生动活泼、充满活力,而不再是苍白的讲述,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自觉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关 键 詞] 物理;平等;技巧;乐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302-02
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怕学物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出现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倾其所有,但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常还会有学生提出:“上课一看就会,下课一做就废”。教师课后的交流中得出共同的感受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清楚、明了、透彻,学生还总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公式,表达也不清楚。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倍感迷茫。
人总要在迷茫中才想寻找方向,寻找目标。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还停留在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里,要求学生只需鹦鹉学舌就好,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思维。现代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要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不能再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只觉得是责任,甚至是负担,那就学不了知识。要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体现,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一、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是平等
纵观中古的教育,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无法真正做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师生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也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发自内心深处对学生关心和爱护,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学会使用激励、温情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有问必答,有疑惑就共同商讨,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并根据情况巧妙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在教师信任赞赏的目光中找到自我,从而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这样,就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
要让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仅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在上每一堂课前要精心备课,备相关知识,备学生,备教法。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了能做好教学工作,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作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下面的几种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的新课;实验课前的准备课,教师为避免出现仪器损坏,总是反复地演示和喋喋不休的交待;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针对以上这一些课的教学,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1)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先看书,后回答教师问题,教师所设的问题由易到难,遇到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边鼓励边提示,达到师生共同完成所设问题,以此来完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提问可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还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2)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学生先自学后再推选1~2名学生充当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这样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自学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从而使自己在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3)实验课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实验课上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弄坏实验器材就取而代之,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做,但不是绝对的放手而是要随时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都能完成实验,能体会到哪怕只是一点点收获的喜悦,而不是陪衬。(4)复习与试卷讲评课是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在复习和试卷讲评时,先让学生自己讲解,如果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一人进行填鸭式教学,那根本没有什么效果,且课堂会变得死气沉沉。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要时教师再进行补充。
三、充分发挥实验课的能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发现物理规律及理论建立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中,要根据所学知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猜想,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做好物理实验,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单纯是理论,而是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如,学到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假如直接给学生介绍汽化、液化等物理概念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再解释雾、露、霜、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法学到知识,学生只能像个记忆工具一样将知识记录下来,而不能做到真正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同时也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关于汽化、液化的教学,可直观地在课堂上用水壶烧开水给学生观察,水烧开后会有大量“白气”冒出,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在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为什么要隔壶嘴一小段距离后才能看到有“白气”产生。利用这一生活中的小实验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求知欲。那接下来对汽化、液化概念讲解就能迎刃而解了。如,学习摩擦力时,如果直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进行解释,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始终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摩擦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感受推动自己课桌所用的力量,接着感受让一个学生坐在课桌上再推动课桌所用的力量,最后同样让这个学生坐在课桌上,同时在课桌脚下垫上预先准备好的一张粗棉布,再推课桌感受所用力情况,学生通过这一具体动手操作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及影响因素。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时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摩擦力这一知识。通过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