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光胜 本文字数:2834
[摘 要]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其中比较宝贵的教育内容之一就是开发“智能教育”。开发智能教育的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定能生慧”“静能生慧”。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开发智能;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314-03
医学类专业及教育类专业所用的心理学教材里面的心理学家几乎都是外国人。难道我们中国人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一片空白?这是年轻时读书之一大疑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热爱,才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里面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在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瑰宝中,比较艳丽的珍宝之一是“开发智能教育”。古圣先贤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认识途径,他们不是用逻辑的论证方法,是用高于逻辑的方法亲身实践而得,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同于今天西方心理学所走的道路,或者说古圣先贤有一套现在被普遍遗忘的研究心理的逻辑体系。我们不能割断传统,更不能浅薄地否定古人,古圣先贤不求名,不图利,出生入死,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智慧,实在值得今天求知者学习。中共中央多次在一些重要會议中提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国科学院提出研究传统文化心理学的课题。我作为一线教师,拟定这个题目,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将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人人本有无穷的潜在智能
要开发智能,首先必须要有智能,这是基本前提。犹如挖掘宝藏,如果没有,不管如何开发,还是开发不出来。这里所说“人人本有”,是没有包括先天性疾病导致之智障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导致的智障。虽然大脑是个“黑匣子”,人类现有科技是无法真正把它打开并研究清楚的,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地说明了人具有“无穷的潜在智能”。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写到“人脑是一架具有大约1010-13开关的巨型数字计算机,只不过比今天的电子计算机要复杂”。脑科学研究认为一般人的大脑细胞只利用了3%~5%。科学家、发明家、大思想家的大脑细胞只是开发利用了15%~18%。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90%多的大脑细胞(包括潜在的智能)白白地被浪费,一生皆被潜伏而蒙蔽。“人皆有无穷的潜在智能”,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有类似说法,他的潜意识理论就认为“人的显意识(常人常态的意识状态)只是浮出海洋的冰山,而潜意识才是浮起冰山之海洋。”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意识理论”之核心是心性理论,认为心性之本体是空性,就是说心灵有无穷大,有“无穷的潜在智能”,可以有无穷之妙用。古书把人的心智的本体说成“本地风光”“本心”“本来面目”“大圆镜智”等。如果把上述深奥难懂的古代语言转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心之本体”“心之本能”“心之容量”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心理活动之现象、心理之作用、心理之变化。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与放心的方法就没有研究清楚。心的“本来面目”是一种静态之心理,是人人可复现而绝大多数人未能体验到的心灵状态。如何让杂乱纷飞的意念停下来而复现静态之心灵?将有助于心理学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
二、传统文化里提供的钥匙
《道德经》:“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十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能后而虑,,虑而后能得”(明德章)“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格物致知章)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二十二尽性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二十四前知章)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工夫到,滞塞通”(《弟子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坛经。坐禅品》)“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圆觉经》)。
上面我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引用这些话,“静”“定”“专一”等字眼都是心灵所达到的状态,都是开发悟性,引发直觉与灵感的心理方法。上述文化古籍涉及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以及佛教经典,这些典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起到代表性作用。当我们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重新诠释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时,就为传统优秀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时代新的意义。“用心专一”的开慧效果,犹如用凸透镜把分散的太阳光聚集成一点可以把柴火点着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人皆有一种认识万事万物以及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穷潜在智能,它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它必须借助“专一用心”的途径才能有次序地生起(或循序渐进地产生)。比如“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制心一处,则无事不办”“滴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都在说明持续不断地努力用心之后的效果,高中语文课本的《荀子·劝学》就是这个要义。
三、古代众多优秀知识分子之实践方法与经验总结
(一)静坐反思(又叫坐禅)开发智慧
古人有这种说法“半日静坐,半日苦读,非此不能达到圣贤境界”。庄子提倡“心斋”“坐忘”,留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而同于大道”之语。宋朝大学者朱熹“用心专一”后,把达到之心灵境界写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工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何水来。”明朝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被罢免官后于贵州龙场静坐反思而“悟道”(明白〈大学〉的中心思想),而后成为儒家学派划时代的开拓人物,建立起他的哲学体系。孟子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是说把“学问”不断“放在心里”来“反思”,让所学知识与自我对性命之觉悟融会贯通,认知与生命合一,凸显自己的超然独立人格。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强调心静对学习与品格修养的重要性,只单一地“静”,就是“枯木”而不会开“智慧之花”,同时要“反思”,不断地思考再加上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知识与智慧的泉水才能不断地涌出。古人认为用心专一到一定程度,功夫用到佳可以达到“一通而百通,一经通而百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