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丽苹 本文字数:2484
[摘 要] 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理论及其对应的“双聚焦”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语言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基于该理论探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语商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指出该课程体系涵盖了英语知能、商务知能、跨文化交际、校内外实训四大专业模块,有助于建立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之间的显性关联和高技能复合型商贸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内容与语言融合;“双聚焦”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02-02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之一,涵盖了商务和英语两个学科,带有跨学科特点。传统的纯语言技能教学只偏重语言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或淡化商务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缺乏商务专业知识的核心建构和商务知能与语言知能的融合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高技能复合型商贸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賀雪娟,2009)研究了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提出要创新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订单模块”,力求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定位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特点,然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文科专业,有着与理工科专业不同的特点。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姓商还是姓英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研究者(李桂云,2016;伍彩芬,2018)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内容与语言融合理论(CLIL)的提出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目前基于该理论对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理论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语商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双聚焦”教学模式
本论文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课堂教学创新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依托外事接待工作坊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商融合的职业技能”(项目编号:jg2018006)阶段性成果之一,,是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浙教高教〔2016〕106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简称CLIL)是芬兰学者David Marsh基于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他认为内容和语言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外语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工具,而学科知识是学习外语的语境土壤。该理论对应学科知识与语言技能“双聚焦”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实现了对语言与内容、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进行多个角度的整合。
“双聚焦”教学模式中语言和商务均为教学重点,而不再是传统的聚焦语言的习得,师生应关注的是如何以英语为载体来获取学科知识。教学重心从单纯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语言与内容的整合就是要建立语言技能与所学学科知识之间的显性关联(伍彩芬,2018)。这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语商融合”理念是一致的,即英语知能与商务知能有机融合,英语是商务化的英语,商务要通过英语表达。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语商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涉及对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的整体规定,还包括全部课程在三年中的教学顺序、学时学分的分配等,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指标,是实现人才目标的重要载体。为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岗位新需求,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标准》为引领,基于语商融合理念设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公共课程、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除外),构建英语知能、商务知能、跨文化交际、校内外实训四大专业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不同的课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凸出实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商融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英语知能与商务知能内容模块构建
1.英语知能模块:奠定语言基础
该模块涵盖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一、二学期,其目标为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基本技能,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语言技能基础。
2.商务知能模块:培养商务活动技能
该模块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商务会展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四学期,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对外商务活动和国际贸易的技能。
3.跨文化交际模块:增强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该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外事接待英语、外事接待实训、职场礼仪等相关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四、五学期,旨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商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宗教等背景,商务交流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必不可少,运用符合不同国家商务交际的礼仪选择得体的言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否则必然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