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卓然 本文字数:2524
[摘 要] 在网络媒介中信息的时效性和泛化性让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媒介,当然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中的不确定性和真假难辨也成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对大学生产生不可复制的负面影响,应对此类危害,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关 键 词] 网络;网络安全;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24-02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把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九个坚持”,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媒介,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信息化进程,大学校园俨然成为互联网信息泛滥之地,信息安全以及虚假信息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教育、生活不能忽视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下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诱导大学生误入歧途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其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成为近几年大学不得不关注的对象,所以,对网络信息传播这块阵地,如果我们不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去占领,就违背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衷。为了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因此,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的课题研究也就成了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为何热衷互联网
大学生对互联网的热衷程度在笔者看来,主要体现在几个突出的方面:门槛低、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全球化、时效性以及娱乐性等。
1.信息化是网络最基本的特点。计算机联网的目的就是为了资源共享,其中又是以信息资源为主。Web技术的出现正是推动互联网普及的重要原因。Web是什么?Web正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平台。
2.网络的门槛低正好迎合了学生的消费水平。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价格的极速下降,互联网作为一种门槛极低的媒介,有别于任何一种传统媒介,与所需进入门槛较高的传统媒介不同,互联网所需要的机制和操作性都大大降低,这才造就了互联网在短短数年间已经成为第一大媒介。
3.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正好满足了学生交往的心理需求。学生处于成长时期,自主意识开始增强,最讨厌大人们的唠叨,,总觉得和大人交往缺乏一种平等性,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学生大部分都喜欢网上聊天。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只要能接入互联网,便可以在统一平台上,以相互平等、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网络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入,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展现自我。
4.网络的时效性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节奏。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网络所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视野更为开阔。
(一)积极的网络文化优化了学习和生活环境
首先,网络教学平台、MOOC网站、手机APP教学平台等网络文化,使学生突破了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身处异地却能“步入”名牌大学的课堂,领会名师的教学风采。
(二)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价值取向和爱国情怀的形成
媒体的红色宣传,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专业评论,突出社会事件的正确辨析等网络文化,既改善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又培育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积极的网络文化拓宽了知识结构,开拓了学术视野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外大学期刊数据库等学术论文网站,为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些网络文化弥补了课堂教育的缺失,充实了知识体系,开拓了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网络信息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的确,网络能带给学生许多积极影响,然而,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事实说明学生上网令人担忧。
(一)信仰缺失,价值观取向令人担忧
网络是把双刃剑,正面与负面信息都可以在这舞台上舞蹈,而過多的负面信息对成长中的年轻学子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缺失了正确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党和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二)道德弱化现象
许多学生出于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原因,隐匿自己的姓名、性别和年龄进行聊天。他们的真实身份不被他人知道,快乐原则支配自己,说话无所顾忌,假话、脏话、粗痞话随处可见,长期这样,养成了习惯,影响日常生活的语言和道德修养与形象。尤其是黄色信息的传播,更是易让年轻人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