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职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9-10-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何岚亭 本文字数:2523
  [摘           要]  最新颁布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科核心素养予以高度重视。三二分段或五年一贯制所對接的大专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逐年提升。非谓语动词形式多样、功能繁多,频繁现于不同阶段不同难度的英语学习文本。以如何用分词短语改写状语从句这一课堂教学个案为例,从教学理念、理论依据、策略运用等视角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学科核心素养与非谓语动词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非谓语动词;英语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08-04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不难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上有着明显不同,汉语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然而,为了保持英语单句中通常只有一个核心谓语动词的平衡,除使用并列连词构成并列谓语或使用关系词构成复合句外,句中其他动词均相应进行“非谓语化”处理,即变为非谓语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词(-ing)、现在分词(-ing)与过去分词(-ed)四种形式。
   一、关于非谓语动词的特点及教学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非谓语动词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分词。传统教学通常把分词的语法规则纲要化,导致学生对其认知表浅,对其内在逻辑关系把握不足,以至于使用时错误频出。实际上,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是相对的概念,在句中充当除谓语以外的各种句子成分,不受主语人称和数的限制,同时具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由于学习者深受母语影响,容易迁移生成具有母语特征却不符合英语语法的形式,非谓语动词的教学任重道远。
   综合广东省近五年高职高考试题,可知非谓语动词为必考点,考查量为年均1到4题,主要放在词汇与语法两种题型中考查,考查点包括不定式作宾补、宾语,动名词做宾语,现在分词作状语、宾补,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状语等句法功能。自2017年起,语法题由原来20小题减少到10小题,考查比例看似走低的非谓语动词却在新增的语法填空题中频现(详见下表)。
   事实上,除直观考题外,非谓语动词还遍布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句子改写、语法填空、实用写作等试题文本中,直接影响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与作答。学生平日阅读英语文本时,能否自觉分析分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的主被动关系,针对长难句或复杂句,能否自觉运用非谓语动词知识进行解构,在日常写作时能否主动使用分词短语替代状语从句,皆是非谓语动词教学的难点所在。
   基于非谓语动词形式多样、用法繁多等特点,有必要深入探讨相应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
   1.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1]提出了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名的输入假说“i+1”模式中,“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其他知识水平,“+1”代表新的略高于学习者水平的输入部分。克拉申主张理想化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与关联、足够的输入量三大特征。
   2.LONG.M的二语习得规律
   如图1所示,2015年LONG.M[2]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指出,二语学习者在13岁前可从听力上去做大量的隐性输入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13岁后因显性学习优势增强,应侧重于任务型学习。
   3.BRUNER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3]的认知发现说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主动行为,通过主动学习,学生能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其直觉思维、激发其发现动机以及促进其记忆保持。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应该处于丰富的情境当中,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构建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的创设、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构建这一目的[4]。
   5.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新课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5]。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合学科核心素养,使中职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既学到英语知识及相关职业技能,又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国内实践分析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非谓语动词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不少见。例如,在《英语从句与非谓语动词结构的可逆互变研究》一文中,作者描述“在主句和从句的主语相同的复合句中的从句与非谓语动词结构之间的互变”[6]时,仅通过彼此不相关联的句群做纯粹的改写方法展示,并不适用于中职课堂。又如,在《语言构式观视域下的非谓语动词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所展示的过去分词课堂教学个案,由于嵌入了“构式认知度”[7]等术语,将简单的规则复杂化,与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匹配,参考价值不高。
   从已有文献来看,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非谓语动词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暂时还没有发现从中职学生的角度切入探讨的相关问题的文献。鉴于此,有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运用上述相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