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敏华 本文字数:2535
[摘 要]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现代文学作品到古代文学的精华篇章,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从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建设规划与建设实践入手,阐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2-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意识、制度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将我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我国屹立于国际综合竞争舞台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种族血缘谱系,这些不同种族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将各民族人民导向至真、至纯、至善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共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个学校根据本地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语文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理念
(一)校本课程的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不断出现,作为承载新的教学理念与使命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课程既是对教育局颁布的正规课程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原则与信仰,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充分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校的校本课程是本校语文开发组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本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开设的。本校校本课程的阅读欣赏部分,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文学品味选取了朱自清、老舍、曹雪芹、曹操、陶渊明等多位老艺术家的文学巨著。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学之美,让学生明理启智,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不仅如此,本校校本课程还着眼于语文工具性训练,设计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学生的汉语言潜能,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校教研组全力研究适用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建设思想,旨在通过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通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赏析传统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与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词汇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提高文学修养并形成良好的品性。
在發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力图通过选取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弘扬民族语文与文学特色,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依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凸显人本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校本课程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独具特色而极具民族文化魅力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实践规划
我们的校本课程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这门校本课程充分汲取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牢牢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也是本校教研组在充分研读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成果。
和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分为基础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目标在课内完成即可,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例如: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通过对联比赛,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名言联句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选文部分教学得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实践中生成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修订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具人文底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终生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具备创造能力,继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二)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与灵活多变。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这三评需要协调统一。我们既要重视生成性评价也不能忽略规定性评价。基于此,本人建立了一套评价方式——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既包括“三评”,也包括规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首先,采用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其次,附录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各种荣誉证书等。再次,填写“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当然,这份成长档案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规划,本文接下来研究这本校本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阐述如何建设更加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