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蓉蓉 本文字数:2605
[摘 要] 国内对电气专业德语方面的研究仍相对欠缺,尤其是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研究较为匮乏,国内仍未有专门的电气专业德语教材。开发电气专业德语校本教材是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技工院校发展的需求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从编写人员、编写原则和编写内容三方面进行专业德语教材编写的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专业德语;中德合作;技工院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6-02
中德关系从2004年的“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到2010年的“战略伙伴关系”,再到2014年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连续提升,彰显了双方交往的全面性、增长性和互惠性。2014年以来,中德两国合作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良好的中德关系促进了中德教育合作,除了高等学校的中德合作办学外,职业院校也积极寻求与德国的合作。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下文简称“省常校”)是首个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开展国际合作的职业院校,于2014年开设职业教育中德国际班,意在借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打造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省常技中德国际班目前共开设4个专业,2种办学模式,即初中生源“5+1”模式,高中生源“3+1”模式,最后一年赴德进行职业培训并参加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或德国手工业协会(HWK)职业资格考试。
参考中德合作高等教育办学项目常见的运作模式,可将德语教学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语言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掌握德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能用德语清晰地表达涉及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事物,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阶段为语言强化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基本理解抽象主题的复杂文章,具备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解相关专业性的讨论,同时为最终的语言考核做准备。
第三阶段为专业德语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纯语言课程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专业德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德语单词、能看懂难度较高、复杂的句子、理解篇幅较长及专业性强的篇章、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语言开展专业范畴内的交流。其中语言教学始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日常德语和专业德语课程更是为日后德方专业课程的授课和在德企业实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在完成德语学习,通过阶段性语言考核和专业考核后学生才能赴德接受德方职业培训,为取得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专业德语起着重要作用。
一、电气专业德语教材现状
国内对电气专业德语方面的研究仍相对欠缺,尤其是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研究较为匮乏,国内仍未有专门的电气专业德语教材。目前,电气专业德语的教学主要参考德语原版的专业教材,此教材为德语原版教材,表述标准、流畅图文并茂,但因为是德语原版教材,此书的受众面大多是以德语为母语的人,书中使用的语句较为复杂,非母语者使用需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达到一定的德语水平,因此在电气专业德语教学中教师需整理出知識点,将语句简化,以文档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
二、开发电气专业德语校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中德合作职业培训项目对学生的专业和德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专业知识外,学生既要掌握日常德语,保障在德国的日常生活和交流,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德语知识,,适应德语授课,并能参加纯德语的IHK职业资格考试。专业德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因没有电气专业德语教材,教师在备课时需参考德语原版专业教材,并在专业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单词的整理、知识点的提炼和语句的简化。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参考资料不多、工作量大、难度大、效率低。而在课堂上,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抄单词、记笔记,无形中也占用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课后学生用来复习的资料也较为有限,大多以课堂上的笔记为主。零散知识点的学习,使专业德语的学习很难形成系统,缺乏学习的逻辑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编写电气专业德语教材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专业内容的知识框架。
(一)社会及市场的需求
国内目前已有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中德职业培训,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完成日常德语教学后,势必会进入电气专业德语学习专业,届时也会面临电气专业德语教材匮乏的问题。
(二)技工院校发展的需求
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校本教材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技工院校自身的特色。电气专业德语校本教材从本校师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德国IHK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来编写教材,更贴切、具体,这样的专业德语校本教材比统编教材更有实用性。
(三)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
教师是通过教材来组织教学的,编写教材使教师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即由教材的接受者变成了教材的组织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探索已有知识体系,参与科研活动的讨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学习,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从调研分析到搜集编写材料,最后再到校本教材的修订完稿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这既是对教师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整合又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每一个参编校本教材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