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试论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0-01-0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黄娟华 本文字数:2844
  [摘           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有些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单一,缺少创新性。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明显提高,既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82-02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呼唤创新,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善于比较,丰富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有相似性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训练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分析归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的词眼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1)“她就正告我”;(2)“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仅凭词典的解释,很难确切地理解这三处“正”字的特定意义。但通过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比较分析这三处“正”字的不同意蕴,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第一处“正”含有“郑重”的意思,表现出程君对战友的深挚感情和对鲁迅先生写文章纪念战友的热切希望;第二处“正”是“当面、不回避”的意思,赞颂了刘和珍等真正的猛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第三处“正”是副词,可理解为“确实、的确”,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愤终于迸发出来的心境。通过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丰富了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文章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学习戏剧《雷雨》时,不妨让学生细细揣摩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深刻地刻画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暴露了周朴园的真面目,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可将此部分对话描写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夫妻的对话描写进行比较。除了内容不同,神态、氛围、语气、语调、语言、氛围等有何不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结合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不同作品之间人物对话的比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对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以上辨析,学生在比较中品味了语言,探究了写法。比较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严密、更灵活,把学生的思维从静止、孤立、片面的状态中开导出来,提高思维的高度。在同一文章中进行比较,《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林黛玉、王熙凤等女主人“美”得各有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在丰富学生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利用想象,激活思维
   创新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那么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是词语、片段,学生很难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意蕴。如果领悟不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丧失阅读的兴趣。相反,如果学生你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自觉进行拓展性阅读。透过文字使文本的内容鮮活起来,呈现在读者眼前。学习《琵琶行》可以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想象出琵琶女的技艺是多么的高超。学习《断臂的维纳斯》学生想象如果有了那只胳膊维纳斯该有多美呀,让维纳斯在学生的想象中美出每个学生心中的样子,返回来再理解“残缺也是一种美”就比较容易了。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没有直接描写秦罗敷的美貌,而是通过路人见到她的表现,侧面烘托出她的美。读者结合诗歌中的侧面描写,充分想象罗敷之美。如果教师通过恰当的语言启发,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鲜活起来,浮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会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即个性化阅读。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和体验,广泛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课本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清晰画面呈现在头脑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散文《春》,不仅让学生通过文字领略到春的风采、感受到春的气息,而且联想到曾经学过的关于“春”的名句名篇,从而起到以新带旧,复习巩固的作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明月寄幽寂之情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湘江秋景,学生读此词应该通过其中的意象品出意境,从而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平常中见异常”,“惯例中见特例”,“一般中见非凡”。在讲解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时,教师就要设计有利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如果祥林嫂来到同学们中间你将对她说些什么,谁害死了祥林嫂?”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学生各个从课文出发结合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文中的我,请说出自己的苦闷,试想出摆脱苦闷的办法”这个问题相比较上一个问题,难度稍大。既涉及文章的故事情节又关系到思想内容,还与时代背景相关联。如果弄懂了这个问题,那么鲁迅或其他作者与之相近思想内容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联想与想象建立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之上,不是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到相关资料并消化,在课堂上恰当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答疑过程中学到知识、习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的肥沃土壤,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