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珏 本文字数:2490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承担企业一线工人培训任务的职业教育建设过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职业教育的大变革中,高职学生的公益素养工作不容忽视,,推动高职院校对学生在公益素养方面的建设,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方面的能力。公益素养建设是适应高校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重点。
[关 键 词] 职教改革;高职学生;公益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08-02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社会和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职教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对新一代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部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变革,其中教学改革和突破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公益素质建设,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使学生实践贡献社会,关爱社会精神,增强公益意识,提高公共素养。高校应将学生公益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公共素质培养路径。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中,笔者清楚地感受到学生的公共福利素质不如以前,这将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行为,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
一、培育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意义
高校学生公益素养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拓展其公益知识,具有正确的公共福利价值观,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它包括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为标准的在校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心社会和人的态度和精神以及从事公益活动的相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公共素养,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情心、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和驱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为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做出了贡献,大学生的公共福利素质反映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经验和意识,他们自觉地用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价值观的建构经历了从自我中心到人际中心,再从亲属人际中心到普通人际中心的过程。公益活动和公益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突破家庭和学校狭隘的社会范围和认知局限,了解社会各行业和领域的差异和复杂性。它有助于打破亲友之间相对有限的道德情感和义务,进而发展出广泛的社会道德情感和义务。公益活动、教育教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为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人的心理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本研究旨在从公共意识、公共情感、公共意愿、公共能力和公共行为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公益认知是对公共服务内涵和公共服务常识的理解。公共情感是公共服务的情感体验。公共意志是一种努力克服困难、坚持或积极参与公共行动的心理状态。公共福利能力是指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公益活动是指参加公益活动的具体活动。大学生的公共服务认知、公共服务情感和公共服务意志需要在公共服务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升华,只有在公共服务活动中才能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
二、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質。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修养品德,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感情的人。公益素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践行公益精神,增强公益意识,提高公益质量。高校阶段是一个人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公益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有利于重塑社会价值体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理解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福利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对现行有关公共福利的政策和法律有很好的了解,部分学生对公共福利知识没有深刻的了解。学校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一小部分学生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参与公共服务,然而大部分学生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他们能做的事,这说明学生的文化修养需要加强学生的公益意识。
(二)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力度不够
学校的组织投入需要加大,学生很容易习惯持续一个月的活动,而持续三个月或以上的活动很难习惯。大多数学生更习惯通过官方渠道参加公共场所的活动。要求学校建立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更多的公共服务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影响学生,提高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机会。
(三)公益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不够
需要提高学生的公共福利能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认为,公益素质的培养应与专业特点的发展相结合,表明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为公益做出贡献,提高自身的公益素养。大多数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因此学校应组织公益活动,更多地培养公共服务团队,建立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学生素质。
三、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