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意义

2020-03-0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张国成 本文字数:2465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曲唱美学和声乐演唱理论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形成于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之后,散见于诸如《梦溪笔谈》《礼记·乐记》及《乐府传声》等古代典籍之中。如“丝不如肉”“绕梁三日”“字正腔圆”等一些精髓的论点,仍对现代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24-02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东进的加快,西方声乐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也被大力引进我国中、高等音乐院校。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有更多的声乐教育家开始将西方声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做横向对比研究。虽然西方声乐技术理论系统,但始终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层面;而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典籍中不仅记载了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歌曲诗词和声乐艺术体裁,而且对歌唱的审美情趣和歌唱技术的论述和诠释也比现代声乐理论更加精炼和准确。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是文艺发展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发展
   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声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朝开始声乐理论便开始有所发展。我国的声乐最早起源于戏曲、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声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声乐理论模式。即使现代声乐教学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仍对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1.古代声乐发展初期
   在最初阶段音乐主要以乐舞的形式存在,声乐艺术还未形成一种实际的形式,所以在声乐理论中还没有发展。直到秦汉时期,声乐理论才开始有所记载,但是由于并未普及所以大多以散论的形式存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曾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指的是声音洪亮,穿透力强。我国开始出现于古代声乐相关的论述是从《乐记》开始的,并且其中的一些声乐理论对后来的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乐记师乙篇》中曾对声乐理论做出了这样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钜,句中钜,累累乎端如贯珠。”这一段记录直接表达了声乐演唱的正确形式以及对演唱者的要求。在古代声乐发展过程中对声乐影响最大的便是汉朝乐府的成立,这使很多声乐理论能够更好地被收集、收藏起来,音乐机构的建立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底气,音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到汉朝时期声乐理论开始注重音乐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2.古代声乐发展成熟期
   纵观古代声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魏晋、隋唐时期,古代声乐处于逐渐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相和歌辞、清商大曲开始逐渐流行,从流行的声乐中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声乐中情感的表达。到后来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以及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所以古代声乐艺术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声乐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气息以及声情方面的处理,这一阶段也是古代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3.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
   到宋、元、明、清时期古代声乐理论已经彻底成熟,声乐地位在不断提升。在该阶段音乐爱好者开始注重声乐的配词,注重歌词代表的意义。这一时期声乐逐渐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人们开始注重音乐审美。宋朝时期很多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人开始注重演唱者的咬字问题,并对声乐演唱中的咬字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沈括认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吐字清晰、圆润,将字融入声音中,这是古代声乐的演唱理论。到元朝时期开始注重声从于字,并且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第一部声乐演唱方法的专著,即《唱论》。《唱论》不仅对当时的声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现代声乐演唱也有着较大的教育意义。到后来的明清时期则是对声乐理论的细化完善。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分类简述
   有关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先古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到随之诞生的“风、雅、颂”“乐府诗集”及明清“俗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了无数的传统美学和声乐技术理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
   1.歌唱美学类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对声乐审美观念有丰富的论述,更有人在研究古代典籍之时,发现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中有“人声至上论”之说。先秦之时“贵人声”“登(升)歌下管”“歌以咏德”等观点都体现出古人推崇“人声至上”,认为人声是音乐的本质。更有提出所有的丝竹乐器都不及人声之美,而且把“人声”称之为接近自然的音色。
   2.歌唱技术类
   在歌唱技术上,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有大量的论述和记载,但都零散记载于各类典籍之中,并未有专门的论著介绍歌唱技术理论。例如在歌唱语言与音质美的追求上,有明代魏良辅论著《曲律》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也是对声乐艺术中语言和唱腔的论述。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
   西方声乐教学体系的建立较之国内早了几百年,相对于国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范例,而国内声乐教学体系至今尚未完全成熟。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虽然有丰富的文字记载,但是由于语言的苦涩难懂,古代人只在乎意会少于言传,令这些典籍处在不被现代人重视和钻研的境地。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