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成飞 张浩 本文字数:2491
[摘 要]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基本思路,首先找准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路径,双主体对接,双主体培养,多元融通,对高职理论传授类、“产品、流程、系统”等不同类型课程,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并突出强调职业技能目标下的课程教学组织及其评价在高职课程标准建设中的导向性作用,构建了确保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成效的有效闭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目标;课程标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46-03
201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對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1]《方案》作为新时代国家职教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高职教育的职能、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课程的上游发端于专业标准、岗位标准和职业保准,下游维系着教学主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从职教规律来说,重塑、捋顺、打通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屏障和樊篱,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三对接”势在必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亦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并在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逻辑起点上,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行业及企业存在错位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高职教育专业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预警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产学研用结合发展不深入、不彻底[3]。
(二)培养链条上,院校间专业结构趋同
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过多,一味求新求变,热衷于铺摊子,开办新专业,,导致财力分散、设施分散、师资分散,质量过硬的品牌专业相对较少。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重较大,乃至同类的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之间的区分度不高,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等。
(三)组织实施上,课程体系不尽科学合理
表现为课程设置与编排不科学,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脱节,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比例不当,通用课程多,实操课程少,理论教学时间长,实践实训时间短,课程的职业性、岗位性不足,部分学校教材干脆使用本科教材,或者对本科教材进行压缩。课程教学过程监控不到位,教师教学内容实施存在随意性,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单一。
(四)校企合作上,主体动机焦点错位
作为当前各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形式,校企合作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但就当前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校企双方合作诉求往往存在错位,学校更多关注如何通过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解决学生实现就业岗位和教师实践能力锻炼,企业则更多关注如何通过合作降低人力和生产成本、如何增加自身利润。诉求的差异和错位往往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技术、人员、管理和文化等要素的深入对接和融通,这种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使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难以进行。
(五)质量监控上,考核评价指标偏离
部分高职院校和教师习惯用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一张试卷考能力,一次考试定优劣,过程性考核、能力型考核运用较少,学生专业和岗位技能型训练缺乏,职业技能不足。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突出,教学一线教学改革动力不强,方向不明。部分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流于形式,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往往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多处于“放羊”状态,学生课程学习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检验和提升。
二、基于职业目标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路径
(一)职业能力导向,建立校企共同体
组织实施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其前提是要牢固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落实校企双主体参与、双主体实施、双主体协调的工作机制。在此机制中,学校主要担负起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和课程改革方向予以明确,设定相应的改革路径,在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与创新。企业则基于对生产环节、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和生产流程的把握,提取归纳岗位标准、生产标准和流程标准,服务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诊断改革,并对学校师资进行双师锻炼和培养等。校企双方应努力建立起支撑反哺、协作协同、共建共赢的共同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