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文字数:2585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的课程应坚持“四为方针”,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学院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形式、内容和要求,,坚持课以载道,课以载情,课以载业,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立德树人,成效明显。
[关 键 词] 课以载道;课以载情;课以载业;职业院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7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课程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
一、推行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中国改革的浪潮,工业化的进程,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大批可复制的人才而兴起。高职课程以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为主。新时代,新特点,今天的高职课程应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将思想引领、价值选择、生命关照、职业自信融入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强大的磁场,培养人才。
(一)推行课程思政是回归教育初心的需要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教育“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的课程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发轫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兴起,一批有志于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知识分子在知识传播中用先进思想武装青年,教授救国、救民真谛;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红又专的教师、学者在课程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淡化,出现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21世纪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课程改革的系列探索应运而生[3],十九大召开前后在高职高專教学中逐渐形成热潮。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课程思政就是回归教育初心。从高等学校毕业的有作为的优秀人才都是“三观”引领,才情兼备的。习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实践,仅有专业知识、技能技术远远不够,无法立足于世,正确思想的引领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虎添翼,成人成才。从这个意义讲,思想政治内容的习得于高职院校学生是最大、最有用的学习。
课程思政,回归初心,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武装学生;用新时代、新特点、新思想教育学生;用人生经历、关注成长、关注发展帮助学生;用成功案例、中国成就、中国自信丰富学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按照规律,培养人才,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承重墙。
(二)推行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需要
从“三全育人”的理论到实践,开启了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格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仅占教育教学的一部分,90%以上的专业课程教学若没有和思想教育有机融合,无法将思想教育落地、落实、落细,如果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将在学生中造成专业课程重要,思想政治类课程次要的认识。
课程由拉丁语“跑道”一词派生,由此产生课程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程一词的本源形象地表明了课程思政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沿着轨道培养人。课程思政既是把老师锻炼成既教书,又育人的行家里手的全员育人;又是在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全方位育人;更是在教学活动、备课、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实践、课后交流、课程评价、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全过程育人。
(三)推行课程思政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需要培养一大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造就一大批有四个自信,了解中国国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的推行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打好基础,扣好扣子,振奋精神,坚定信念,投身建设事业做好积极的准备,为实现中国梦积蓄能量,并使他们受益终身。
二、推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全面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而是结合专业契入思想方法、人生哲理、职业操守、情感牵引、中国故事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一)将立德树人与课程融合、课以载道
课以载道。道可以解释为规律、至善等,课程的规律也即是人才培养的规律;课程的善就是课程的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课以载道就是课程要表现出思想情感和倾向。政治课程如此,专业课程也如此。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份优秀的教案、一堂生动的讲授、一个鲜活的事例、一句经典名言,无不激起学生美好的回忆。每当我们回忆起当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情景时,我们发现无一例外,都是课程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相统一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