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析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教研

2020-04-0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周波 本文字数:2515
  [摘           要]  在现代人才观下,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必要的培养方向。不仅是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中现在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但对中职学校来说,职业素养教育更迫切一些。当下的中职教研工作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而轻视职业素养的问题,这是不符合当下社会就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对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方向上教师教研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教育;教研;中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66-02
   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不仅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向上有区别,而且基于这个区别的教研工作也有需求性差异。特别是在新的社会人才观下,中职教学任务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仍然被一些学校所忽视),现代用人单位确实需要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更需要具有职业发展潜能、良好职业品质的职业型人才。所以,对中职学校来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传授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在这个教学任务体系下,教研工作也应与之呼应,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基于职业素养教育教研的需求和界定
   要想落实指向职业素养教育的教研,首先需要理清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含哪些内容,也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在概念上,职业素养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产生的,是二次产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环境中,职业素养不是必需的品质)。职业素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包括“才”和“德”两部分。“才”是指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技术,比如学机械加工,就需要掌握机械的原理、机械的构造、机械的操作等;“德”是指思想意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信仰、职业伦理、意志品质、发展意识、创新理念等,比如一名军人,需要有勇敢、服从、纪律等品质。狭义,是将“德”和“才”分开,职业素养专门指“德”,而“才”被称为“专业素养”,本文探讨的,倾向于狭义。
   在需求上看,为什么中职教育除了要面向社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注意对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呢?这个方面很难用一两句话来阐释,因为职业素养往往是依靠于某一特定职业。鉴于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千万种不同岗位来说,职业素养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从业惰性,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那种可以自觉、主动完成工作的人,而不是催一下动一下的“机器”;比如职业品德,从业中“靠山吃山”的现象,做财会的贪污,做管理的弄权,做机械的卖铁,做厨师的吃肉……这些从业者根本不清楚公物与个人利益间的良性发展关系;再如进修,现在很多职业技术或理念发展很快,缺少创新或自我发展意识的从业者,会使自己和企业被淘汰。这样的案例还能举出很多,比如与团队的和谐、协作等,这已经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非常有必要。
   二、中职教师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动机
   一是教师普遍认为术业有专攻,自己有特定的教学科目,教学重点是在专业或学科方向,那么,教研的重心自然是在学科上,比如我是教音乐的,就研究如何把声乐技能传授给学生;我是教机械的,那就主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机械性能和操作要领。而对于职业素养来说,大多教师会将之归类于思想品德教育,那应该是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二是正如上面所说,职业素养有普适性,但更有特定的职业属性。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是有差异的,这样一来,不同专业之间可以借鉴的方法策略不多。如果加入職业素养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独立创新。
   (二)教师素养偏,缺少“双师”
   职业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是中职教学研究的两个方向,它们分别需要教师有不同的教育素养。就专业技能教育上说,它需要的是技能型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相应的教学能力;就职业素养教育来说,需要的是学术型教师。对教育理论、学生认知规律及教育心理等方面有较好的把握。而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基础学科之外,大多是属于技术型,而学术、理论型的教师相对较少。这些教师在专业教育上有较高素养,但对综合性的教育来说则能力不足,教学能力素养偏于专业技能。中职学校缺少技能和学术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师”,也是影响职业素养教育教研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中职学校普遍要求(或培养)“双师型”教师,但此“双师”非彼“双师”,主要还是双技术型教师,而不是本文所探讨的职业素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师。
   (三)过度市场化,过于功利
   现在中职教育特别讲求对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希望学生不仅掌握一些专业的理论或基础的技能,而是能够在就业第一时间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为单位创造商业价值,这完全没错,确实是当下社会对职业人才最迫切的需求。但是,在落实这种实践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或多或少无意间就会把一些功利思想传输给学生,比如“学好技术将来能成为骨干,挣钱多”“这个专业是热门,将来工资收入比较高”……这是一种激励性的价值教育策略,意图是让学生努力学习。但这种理念往往会造成学生思想打上市场化、商业化的烙印,往往在从业中体现出以金钱、利益为衡量标准的职业思想,这是与我们所要传递的职业素养相背离的,也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而,在教研的时候,教师需要在“去功利化”上做些文章。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