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35%,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严峻,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紧迫。而截至2017年,我国仅有159所高职类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且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分析陕西省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以应对养老人才短缺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24-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按国际公认标准计算约需养老护理人员1300万人[1]。而中国现有养老人员仅有60万人,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加之各种原因导致的专业人员流失严重,造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缺口极大,与庞大的社会需求形成明显反差。本文依据现有养老服务模式,明确陕西高职院校在老年服务与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正式批准陕西工运学院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此举填补了陕西省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2]。此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但是,该专业在我省开设时间较短,建设尚在探索实践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短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常因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而有不同侧重。医学类院校侧重护理技能的培养,而非医学类院校则侧重于服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此外,各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没有做充分调研,不了解社会以及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人才的要求而单方面闭门造车,导致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
(二)课程设置有待继续创新和完善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相辅相成,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导致目前我省高职类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开办此类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偏重医学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技术等课程课时多、比重大;非医学类学校则以服务与管理类课程为主,服务与管理类课程占比明显较大;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需求,职业归属感不强,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另外,现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課及见习实习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不够细化,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2]。
(三)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许多学校由于课时有限、理论课程任务繁多、专业实训教师不足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大大压缩了实践课程课时,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此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有限,如老年社会工作、康复技术、老年心理学、老年膳食营养学等课程因缺乏相应实训室和器材,导致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不够,实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专业教学团队
我国目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院校较少,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从医疗、护理、管理等专业转型而来。校内专职教师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能力不强,且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本专业教学发展。而校外兼职老师教学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能提供的教学课时数有限,学生反馈效果欠佳[1]。
二、对策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是为各类养老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3]。各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整个老年产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首先,学校要进行细致的社会调研,充分了解社会、老年群体、养老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其次,学校主动选派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或将企业领导和管理层请进来共同讨论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深受行业和企业认可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复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以五大能力为核心,突出自身办学特点
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即老人身心特质理解能力、老人照护服务能力、老人沟通互动能力、老人服务方案执行能力、老人政策法规认知能力[4]。根据本专业人才所需五大核心能力,结合我校前身中医类院校的特点,设置模块化课程。首先,将专业课细分为老人身心特征模块、老人照护服务模块、老人沟通交流技能模块、人文素养模块、老人社会工作技能模块五大类。其次,突出我校中医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中医养生保健和中医康复等课程比重,尤其要增加实训课时,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使其毕业后学有所长,具备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