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统计作为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统计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而是要具备分析、决策等管理能力。因此,以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对中职统计课程进行改革,把“任务引领+游戏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在游戏竞争中感受快乐。
[关 键 词] 统计;任务引领;游戏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02-02
一、课程定位
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能够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所需要的统计信息,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去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转向技术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统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会计员、出纳员、统计员、仓管员等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二、中职统计课程教学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时代背景下,如果中职统计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必将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目前,中职统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统计知识和原理相对比较抽象,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需要记忆,计算繁杂,加之中职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对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统计案例,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建构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甚至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教师在统计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大多数采用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较少,这不仅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考核方式不够全面
传统的统计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课中和课后的评价,而且评价的主体也比较单一(教师或学生),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测验、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核,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往往被忽视,评价和考核的角度不够全面。
三、中职统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中职统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统计课程亟需改革,否则我们将难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迎合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我校会计专业的统计基础工作课程于2016年12月立项成为广州市精品课程,从此开启了改革之路。统计基础工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对比分析见下表。
统计基础工作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选择、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创新点如下所述。
(一)任务引领
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二)游戏教学
课程密切联系企业运营过程设计了15个典型统计工作任务,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突出职教特色;18个关卡游戏富有趣味性,每个关卡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清晰、明确、具体,在“玩中学,学中做”,寓教于乐。
(三)翻转课堂
课程信息化资源丰富,共制作有7个微课、15个职业情景动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基于任务引领的游戏教学法在统计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前:结合微课精心设计导学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因此想要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因此,在课前结合微课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制定一份符合学情的教案便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法宝。
统计基础工作课程每个模块都针对关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精心设计了导学视频(微课),基于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的理念,教师课前在蓝墨云班课发布微课、课件等学习资源,布置预习任务,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模块一打开统计思维的微课——“走进统计的世界”,该微课结合了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与统计息息相关的现象,让学生对“统计”一词的含义和统计的工作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抛出问题“请统计一下你被‘统计’的日常生活数据吧”,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统计现象和数据。另外,教师课前在云班课发布导学问题,一是进行学情调研,检验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二是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