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利用任务驱动下“活体教学法”探索针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护理解剖教学的改革。方法: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问卷调查研究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間,随机选取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2018级“五年一贯制”2个班共计90人,三年制护理高职新生2个班级共计130人,分别以班级为单位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式“活体教学法”,通过期末总评与问卷调查评价2组教学效果。结果:不同学制两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等级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性(X2=10.621,P=0.031;X2=10.756,P=0.029)。其中三年制高职实组验不及格率(<60)明显低于对照组(X2=6.25,P=0.012),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一贯制”实验组优秀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X2=5.4,P=0.020),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及格率(<60)显著低于对照组(X2=3.769,,P=0.052),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任务驱动下“活体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解剖教学效果,指导护理操作。
[关 键 词] “活体教学法”;任务驱动;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78-03
通过对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其中70%的内容是与解剖学相关的,其中的抢救操作技术与解剖学是百分百的相关重叠[1]。利用标本、模型、图片等传统的解剖教学,导致解剖知识与基础护理操作脱节,后续基础护理操作中常用到的标志性结构、器官的体表投影无法在活体准确找到,从而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护理操作。
“活体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的现场示教或者学生自身的触摸活动来辨认全身重要的体表标志和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来实现对人体解剖结构的学习,从而达到由表及里,“透”过体表“看”内脏器官的目的[2]。增强教学内容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让“死”的结构转变为“活”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的实用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3-4],为后续基础护理操作的学习及临床工作中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护理操作打下解剖学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2018级三年制护理2个班(各65人)、“五年一贯制”护理2个班(分别为43人和47人)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学制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对照组,另外一个班则为实验组。每个学制的两组研究对象均由同一老师授课、学时数相同、最终考核内容相同,且在校成绩、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教学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即解剖学专用教室通过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简图等展示,教师边讲授边指导学生观察标本及模型。传统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由学生先看示教、再观察标本,解剖实验考试只要求学生在课件的图片或标本上指认解剖结构,最终成绩计入成绩总评,占20%。
2.实验组
在传统模块的基础上,在课堂和实验中穿插“活体教学法”。
(1)理论教学: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基础上增加对重要解剖结构在活体的指认和位置确定。
(2)“实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下的“活体教学法”。
课前:首先在基础护理学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以护理为导向的实验任务书,于实验课前发放。第一次实验课前对班级分组:每个班级视人数按单双学号分成2~3大组,每组20~30人,又以5~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选组长一名。
课中:每次实验是2个课时,时长为80分钟,首先由教师根据任务书示教模型、标本、活体指认;其次学生对照任务书小组自主讨论观察、辨认,并能与活体部位进行对比并准确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相关结构;最后由老师随机选取每个小组中的1~2位学生进行考核,该学生本次实验考核分数即为该组每个学生此次实验课的分数,最终成绩计入成绩总评,占20%。
(三)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分为2个模块。
1.期末总评
期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对比统计,期末总评包括实验考核20%,平时出勤10%,期末理论考试70%。
2.教学方法期望值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活体教学法”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问卷内容分别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直观性和生动性、准确确定选择部位完成护理操作、学习时间及场所灵活、促进团队协作、提高自我效能感。采取2级评分法即“是”和“否”。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共当场发放问卷22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学生的期末总评划分为优秀(≥9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