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宋彩波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本文字数:2509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从课程规划、课程理念、教师能力、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在分析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措施。
[關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73-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拉开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随后高职院校也陆续加入课程思政改革的队伍中来。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高校设置的各学科、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战略高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课程育人格局,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育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科学的理念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效果有待检验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各个课程团队基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挖掘各自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尝试在育才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门课程学科体系和内容的差异,各门课程间缺乏有效沟通,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尴尬局面。课程思政建设未能从专业发展出发基于岗位能力和课程特性进行统筹规划,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思政育人效果难以差强人意。我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教师个人探索阶段,学校层面尚未建立保障机制,相关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尚未出台;课程思政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尚未深入课堂,其教学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彻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只是教书,更要教学生做人。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重技轻德现象严重,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忽视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任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严重背离了课程育人的本源。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后,,多数教师对该理念一知半解、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大致分为两类情况:一是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只是结合自己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把握,把思政教育元素机械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这种对思政教育蜻蜓点水式的渗透没有为学生提供“悟道”的机会。二是专业课教师对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素质)目标的达成思考不多,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时机、深度难以把握,甚至个别教师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使得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建构专业课程。
(三)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强,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
从课程论角度分析,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情分析能力;二是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开发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四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能力。
当前专业课教学中,各院校虽有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层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但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现象,即便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设立课程思政目标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备课时囿于自身专业素养、现有教材和已有教学经历,缺少开放视野,缺乏与思政课教师探讨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处于思政元素强行植入课程阶段,还不能与学科知识体系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流于表面。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模式尚未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总体来说,多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资源缺乏,亟待开发系统资源
专业课课程思政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做支撑。然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在编写时侧重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缺少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精神等方面内容的渗透;侧重项目案例文字呈现与解读,缺少实践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课程思政开发的难度,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