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堂中的运用

2022-02-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崔秀勤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本文字数:2557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中职思政课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及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堂中运用的意义,提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085-03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在中职思政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思政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思考、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案例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或观看案例材料,获得对案例材料的初步认识。在呈现案例后,教师根据案例材料,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探讨交流。第二阶段是由个别案例上升为一般认识的知识深化阶段。在小组讨论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发言,结合案例材料呈现的内容,提炼出案例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并进一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中职思政课堂是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抓手。中职思政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感,使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加上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导致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案例教学法,即借助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通过创设真实的案例情境,设计合适的问题,建立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将抽象难懂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涵养政治素养,能够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实现人生的价值。立德树人是中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案例教学法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以真实的案例材料向学生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和分析案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道理,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选取不当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案例,如果案例选择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妨碍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些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过于冗长和复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理解案例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下降。有些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所用的案例过于简单,学生稍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政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的呼声。有些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案例,社会发展变化了,课堂教学还用多年前的案例,案例资料陈旧,难以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
   (二)不能有效利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或者突破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有些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在呈现案例后,有的学生对案例分析得不够全面、对案例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深入指导,对案例的分析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把握案例背后所反映的本质和规律。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案例现象层面的认识,案例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摆设,案例本身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不到提高,学生没有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三)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展示案例材料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出现学生不愿讨论或者讨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有的学生利用讨论借口与别人说话,课堂上说话的声音和讨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了讨论,有时候也是泛泛而谈,缺少对问题的真知灼见,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上述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学生方面来看,中职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动机不够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担心讨论时出现认知性错误;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让学生讨论时没有事先制定讨论的规则,如讨论的程序、讨论时间、讨论注意的事项等。有的教师案例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此外,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没有营造出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相关文章:
  •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 4 “读图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 5 让阅读真的发生
  • 6 探究小学语文构建互动课堂的策略
  • 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
  • 8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策略
  • 9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0 农村小学开展语文阅读的实践和推广策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