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思凡 罗鑫 蔡颖雯 杨海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本文字数:2627
[摘 要] 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尤其是
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受到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制约,医学院校
大学生尚未接受系统而成熟的媒介素养,针对其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缺失。在对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尝试从医学人文教育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 键 词] 医学人文;医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097-03
进入“互联网+”时代,由“新新媒介”引领的新媒体时代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媒介的使用和消费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生产、获取及日常消费方式,同时还在无形中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且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针对这一媒介使用活跃群体开展长期、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学校定位、专业背景、课程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医学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较之于综合类、师范类、政法类等类别的高校还显得十分薄弱,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尚需提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尝试性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日新月异各类新兴网络媒介和海量的媒介信息,大学生群体展现出亲切感强、接受程度高等特点。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固有的开放性、多元性、主观性、注重消费、防范意识差等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认识和使用媒介信息、提升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未来从事救死扶伤事业、守护人民健康的医者而言,,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学会如何辨别媒体信息、利用各类媒介加强医患沟通、塑造良好的医生形象,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是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之后,国家为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所发布的又一项纲领性文件。这份指导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作为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的首要内容,而“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又成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着重培养的媒介认知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媒介达到自我完善、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而这反过来又可以涵养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继而引导他们注重终身学习,最终有利于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良性循环。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到《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医学教育改革”始终是我国在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途径,而“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2]。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的构建、医德医风的培育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与“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教育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趋势不谋而合。无论是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Problem-Basde Learning,簡称PBL)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还是发展智能医学、尝试“互联网+健康医疗”和“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常识和技能。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夯实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从性质上看,医学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医学人文教育,而医学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较为薄弱。在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端正,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和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普遍实行4~5年的本科教育或7~8年的本硕连读教育,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医学院校的学业繁重,除了理论课程还包括各类实训课程,专业课开课门数多达30门甚至更多,这使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医学类课程上。以某市属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A校为例,该校1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护、药、技四大门类,门类设置基本齐全。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必修课共52门,总学时3299学时;口腔医学专业(5年制)必修课共56门,总学时3133学时,即使是4年制的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也在40~45门,课业压力十分艰巨。如此庞大的专业课程量,加之执业医师考试、医学水平测试的应试需要,使医学院校只能设置少量医学人文类课程,且均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以A校为例,该校的人文课程共13门,主要包括英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安全常识和思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