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龙芸 张志强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本文字数:2556
[摘 要] 在新时代“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生态给养
理论的研究和高职
英语学习环境的给养失衡原因,利用“互联网+教育”,以高职
英语教材为例,形成一套“内容动态化、工作程序化、更新常态化、管理制度化”的“四化”教材建设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给养;互动;平衡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30-03
一、背景
根据政府2019年工作报告的要求,全国高职院校开始每年增加招生100万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已成为优先事项。因此,大力推进“三教”中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新时代的“三教”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改革的成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落实“职教20条”、掌握“三教”改革的目标和路径等,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1]。本文主要研究“三教”改革中的“教材”,探讨基于生态给养
理论如何建设高职英语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综述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融合而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对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1972年,来自美国的语言学家豪根(Haugen)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学”,将其定义为“研究特定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语言和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隐喻类比,这一概念为语言学和生态学的融合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1979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创造了“给养”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生物体的特定特征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养”一词也是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将给养理论应用于生态语言学中,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给养理论将“给养”一词解释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自然相关和动态适应的关系。由此可见,“给养”对学习者和环境都是相关的,是一个能够反映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一般关系的术语。
在过去十年中,学者逐渐基于生态视角和给养理论来研究外语的教学,但总体来说仅限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一)国外研究
Cotterall 和 Murray[2]研究如何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语言和元认知技能,以及这些给养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何改善学生的语言和元认知技能。
Murray 和 Fujishima[3]利用给养理论强调学生自主性的自然产生来源于他们在各种语言和社会文化供应中的活动以及所有社群活动。
Mercer[4]从不同程度上解释和应用了“给养”的含义,并将“给养理论”与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联系起来,以考察外语学习环境或外语教育环境。
Peng[5]从二语习得的生态化取向和“给养(课堂给养)”的角度探讨了学生对英语教学和学习信念的演变。研究发现,语言课堂相关资源作为一种情景资源来调节学生信念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研究
秦丽莉与戴炜栋[6]结合“给养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学习机会。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确定学生的动机,从而解释学生通过行动将这些资源和机会转化为给养的情况。
李彤彤和武法提[7]为在线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给养”的描述模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给养”的细化角度,具体给养的例子通常是从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具有的可能性的角度提出的,有时甚至可以作为设计原则的参考。
周莹[8]设计的“生态给养”理论下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具体目标与原则,,以促进学习领悟和感知学习环境,从而改善英语教学质量。
龙娜娜、黄景和滕锋[9]把“给养”的含义纳入了学习的自主性研究,用以拓宽自主性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大众对自主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如能动性和身份认同,最终有利于外语教学和研究。
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内外语言学习、自我语言学习、给养环境设计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以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为重点,运用“给养理论”,为强调培养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参考。然而目前给养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生态环境研究处于宏观层面如给养的层次与类型、环境设计原则等,没有细化到微观层面,如使用教材、教学设施等。
三、现状分析
根据“生态语言学”来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生态系统。如在高职学校英语学科的生态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生态主体,这两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双方互相影响。这样看来,生态学习环境具备平衡、和谐的固有特质,也为教育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学习环境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高职学校英语学科的生态學习环境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组成。宏观层面主要是指高职英语学习之外的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学校制度、课程等;微观层面包括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班级规模、使用的教材、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施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高职英语的生态系统,并且宏观和微观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目前高职英语教材建设所处的生态学习环境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