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唐西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本文字数:2478
[摘 要] 在新时代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升中高职衔接水平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关键路径和主要抓手,也为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阐述中高职衔接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现今中高职衔接面临的问题和阻碍,以此为目标对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培养目标;统一中高职专业设置;构建培养方案,强化内容衔接”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职教改革;中高职衔接;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133-03
为适应社会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化,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2021年4月12日—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新征程;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一次印证我国达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决心和行动。作为国家战略,恰逢职教改革和加速发展的契机,中高职衔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和高职历来是我国职教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板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这两大板块亟须融合、有机衔接。近两年,笔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深入四川省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等2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四川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进行调研,探索和实践中高职教育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技术变革的需要
一直以来,国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但重理论而轻实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自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以来,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原有专业体系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不断更新换代,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人才需定位更高、能力更全、技能更优,以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淘汰传统模式、增进学习效果、加深技能理解,以更加优质合理的模式进行职业教育。
(二)是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明确强调要求现代青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汲取知识、探索进取、拓宽视野,提出在目前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变革的重要转型期,对职教改革和培养人才的希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改革升级,可进一步促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氛围培育和体系建设。
(三)是学生、家庭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随着教育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提高,高校不断扩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比比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企业用工的需要。在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既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渠道,又有助于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为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提供保障,使得家庭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同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平行发展的职业人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改变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这些充分说明,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要求、家庭企业需求、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中高职衔接是中职、高职、企业、国家“多赢”的内在要求,学生、家庭成为中高职衔接最大的受益者。
(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大会提出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学校体系要一体化,要继续巩固中职学校的基础地位,要进一步夯实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要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貫彻实施,再加上高职扩招一百万的政策推出,高职生源出现了急剧而明显的变化,中职生逐渐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从政策要求和现实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内在而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政策与培养目标不清晰
就管理体制而言,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间不协调和院校间沟通程度较低,是现今中高职衔接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在实际管理中无法统筹,现实教学中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纸上谈兵、难以实现。中高职衔接呈现“两张皮”现象,政策刚性过高、柔性不足,中高职边界不清、同质化严重,变为:中职+中职(高职阶段再重复中职课)=高职等问题频现,甚至有的高职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出现技能倒挂,中职生技能反而比高职生强,中高职衔接质量及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专业设置无法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