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祖灵珊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本文字数:2621
[摘 要] 为实现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改革,并通过该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将展开相关研究。主要论述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以及本土化必要性,指出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以明确方向,最终提出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实施策略。根据提出的方案能够实现教学法本土化改革,提高方法适用性,利于充分发挥方法作用,并有效实施奥尔夫教学法,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 键 词] 高校学前教育;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0-0100-03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因此提出了更高的学前教育质量要求与全新的学前教育思想,促使学前教育行业开始改革。而行业的改革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如果人才质量不达标,势必导致改革受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育人平台,有责任肩负起新时代人才教育责任,根据行业要求展开工作,故高校需要采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国音乐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理论发展水平等略显薄弱,因此高校开始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而该教学法的加入确实能够解决以往的教学问题,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但该教学法毕竟是“外来之客”,完全照搬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奥尔夫教学法,提高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质量,必须先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革,并找到本土化后奥尔夫教学法的正确实施方法,故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本土化必要性
(一)基本概念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音乐教学法,以提出者卡尔·奥尔夫命名,最初该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幼儿教育法,即卡尔·奥尔夫倡导人本性原则,认为音乐教学要遵从幼儿原始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幼儿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行动,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节拍等,有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故该教学法的提出有效提高了德国学前音乐教育质量,革新了该国学前音乐教育思想,展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正因为如此,奥尔夫教学法开始在国际上流传开来,吸引了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人员对此进行研究,融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特色,让奥尔夫教学法理论不断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该教学法的传统定义被打破,被重新定义为一种适用于全年龄段的教学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有效且科学地提升学生学前音乐教育的能力。奥尔夫教學法的实际运用并不复杂,通常是让教师与学生以“做游戏”等有趣而自然的方式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营造音乐氛围,使学生沉醉其中,然后教师再根据“游戏规则”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出一些动作,这种方法能够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对音乐保持专注,故可以有效让学生感知音乐,以保障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另外,奥尔夫教学法除了能够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以外,还能改变学生对音乐教育工作的看法,即很多学生自身接受的音乐教育比较传统故抱有传统看法,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看法进入学前音乐教育岗位,势必会导致教育工作成果不达标。而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领略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这样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会有效提升,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能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工作中,这样就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与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真切实现改革目标。
(二)本土化必要性
因为奥尔夫教学法相比于我国传统学前音乐教育方法有很多优势,所以不少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将奥尔夫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学前专业教学,课堂使用的音乐多数来源于西方音乐。但随着我国教学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人们很快发现照搬过来的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存在不适应现象,儿童难以理解国外的音乐素材,这会限制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作用发挥,若强行使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必须接受本土化改造。尤其在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行业需求为基准,结合学前专业学情,使奥尔夫教学法更加适应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的问题
既然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是必行之举,那么就应当找准方向实施工作,对此下文将分析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为本土化改造提供方向。
(一)主观化
目前,我国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类似于“服务者”,而学生角色类似于“用户”,故服务者自然要以用户为客观主体,根据他们的需求展开工作。但奥尔夫教学法理论只强调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尚未提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而其他研究理论中提出的方法大多以教师主观意愿为核心,因此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初步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时期,普遍出现了主观化的问题。该问题具体体现为:(1)教师会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音乐,忽略了学生的客观意愿,如某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典乐”,但学生更喜欢富有节奏感的“流行乐”,因为音乐选择不符合学生要求,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兴趣,难以融入课堂氛围,不能发挥奥尔夫教学法的应有作用。(2)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奥尔夫课例,不考虑课例的使用场合与范围。如有些课例是幼儿园课堂所使用的,照搬到高校课堂上过于简单低幼,如果不对教学过程加以总结解析,学生只能掌握教学过程的皮毛,难以实际操作。有些课例来自音乐学院,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普遍较高,这些课例如果放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学生则难以上手,感觉到技能操作的困难,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感知落差,这种落差感将导致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下降,容易破坏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