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产教融合下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

2022-03-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蒋亚南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本文字数:2494

  [摘           要]  以产业急需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创立高校与政府、产业、企业联合体,成立多个产业学院(班),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以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探索与实施不同学科(专业)交叉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多学科融合的柔性化课程体系。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扩大交叉、跨界和融合,推动工程教育的开放与创新。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新工科;产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0-0064-03
  一、背景
  工业4.0时代,未来产业形态将呈现全链条、跨界性、综合化的特征,大量工作岗位日趋智能化和多元化,对技术类人才的专业性和复合性等提出了新要求。制造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下,中国智能制造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有这些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和极其肥沃的土壤。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5年发出倡议:机械类专业担负着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相关战略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任务,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知识增长、产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教育需要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当前的工程教育必须给出升级版的解决方案。工程教育应扩大向产业开放,推动产学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弥合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不断扩大的剪刀差;工程教育应扩大专业开放,推动专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大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推动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夯实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
  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必然横跨多个工程领域,因此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新工科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需要更加开放融合的新生态,需要进一步汇聚行业、企业、产业等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高等工程教育共同体。基于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作用,精准把脉当前和未来产业新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学科内涵、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永葆其“新”。
  宁波作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是立市之本,而智能制造是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匙”。宁波制造业规模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制造业从业人数庞大,同时宁波制造业的智能化质量较高。宁波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我校创建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提供了“天时”良机,同时高速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旺盛,为创建实践基地提供了“地利”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已形成以家电、模具、汽车零配件、医疗器械、纺机等行业企业为基础,协同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践基地群。
  实践基地建立初期,產教融合以分散性的校企合作为主,各专业与企业一对一,即“点对点”合作,以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主要体现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环节;通过广泛合作赢得合作企业的高度评价,有企业、行业与学校开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机械类专业开始探索与当地的模具协会、轴承协会、汽车零配件协会、家电产业等集群式、紧密型战略合作。如我校与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开设的订单班,进入了产教融合“面对面”合作层次;在机械类工科先导合作成功的基础上,学校大部分专业进入产教合作的大浪潮中,广泛吸引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乡镇等参与,通过校镇合作、校地合作,,开启了“体对体”的产教融合层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全面对接。
  我们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将产学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上升至学校战略层面,由外部的支撑作用提升为内在的核心要素,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精准把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有针对性地予以呼应,从而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
  三、构建多学科融合智能制造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接当地的家电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和智能纺机产业,我校与当地龙头企业共建多个产业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产业学院的培养模式上,我们尝试了多重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与家电产业龙头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实施的为工科+精益管理的主辅修模式,在原工科专业的基础上融合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旨在培养新型现代企业精益管理人才;与医疗器械产业共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实施的为工科+医疗器械的新工科二元模式,在机械学科基础上,融合医疗器械设计制造模块,旨在培养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产业领域智能健康产业人才;与纺机龙头企业成立的智能产业学院采取智能+X项目化培养模式,并完成企业实战驱动培养,旨在培养智能纺机行业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都采用“2+2”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原专业学习,后两年进入产业学院学习,注重实战训练、项目化教学,引入校内外专家讲座;在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元素、引入更多产业力量,使学生更早、更多接触产业实际。这种以产业学院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组织,采用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既接收一个工科类专业的核心训练,掌握该专业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融合掌握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方法,满足创新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文章: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2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5 浅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 6 浅谈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 7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探
  • 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探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