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丽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本文字数:2544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职业精神,将其融入中职院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并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训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前中职历史课堂教学
中学生工匠精神的渗透效果不甚理想,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结合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历史教学;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27-03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2014年,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学科作为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教学,还应科学融入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关键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工匠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国历来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在新时期,工匠精神依然是制造业的灵魂,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黄道婆通过对织造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果,其所织出的“乌泥泾被”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纺织业也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就了松江布“衣被天下”的美誉。通过中职历史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探索,能够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
(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传承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改善产品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中职学生是未来生产的主力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传承老一辈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职责素养,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素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习古代工匠潜心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感受工匠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态度,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以工匠的态度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将学习项目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将工匠精神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谨、负责、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造就中国制造的辉煌。
二、中职历史教学
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并未把握历史内容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益、专著和创新是其核心和内涵。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真正提升中职院校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精准把握历史内容与工匠精神的有效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历史教师在研究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致使历史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脱离,也并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2)中职历史教学模式的制约。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历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按照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并未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将中职历史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起来[2]。
三、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一)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渗透工匠精神
以往,中职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样严重制约了中职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效果。面对这一现状,中职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首先,应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历史背景、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人物等,巧妙地渗透工匠精神,以便于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逐渐形成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古代农具作为出发点,结合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的工具,引导学生在其发现、制作的过程中,感悟先辈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等,最终在学习中明确什么是突破、什么是革新,最終在强化工匠精神的同时,使其具备时代精神。再比如,以历史教材中的青铜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后母戊鼎”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对其铸模、纹饰、焙烧等工艺进行研究,使其在“后母戊鼎”复杂的制作流程中,强化自身的工匠精神,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