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浩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本文字数:2453
[摘 要]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为破解学习情境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构建了“产教融合、五双并行”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育训结合为改革主线,制定“五双”模式的实施策略,推进课堂革命,革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培养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工作室课堂;电子商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33-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职电子商务
专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校企合作不深入、没有生产性实训环境、没有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等问题。因此,构建怎样的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课题组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变化,借鉴“在做中学”和我国传统“师徒制”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开拓创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在做中学”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把“在做中学”贯穿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中,实现知行合一。“师徒制”理念是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手艺,师傅将手艺传授给徒弟,徒弟传承精湛的技能。为培养既懂得线上营销推广又了解线下营销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了“产教融合、五双并行”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下,实行双师制、双训制、双岗制、双评制、双证制“五双”模式。
我们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1.破解学习情境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2.“五双”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3.构建“五双”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第一阶段:引企进校共建产学研工作室,形成“四共”机制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导向,课题组通过区域产业及电子商务岗位群需求调研、专家论证,引进为区域产业做数字化、互联网服务的中山市十点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驻学校,共建产学研工作室(简称工作室)。工作室具备课室、实训室、办公室和创业实践“四合一”的工作环境,配套优越的信息化环境。形成“共创、共育、共管、共享”的机制,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第二阶段:详定策略,实施“五双”模式,如图1所示
1.按企业构架分岗,以师带徒方式孵化团队
从高二级开始,每学期一个整班到工作室实践,按企业构架分成影视事业部、平面设计事业部、运营推广事业部、直播事业部。以精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施“阶段优化”的团队孵化策略,即1个企业技术导师带5个徒弟、10个导师带50个徒弟,一段时间后,再组建工作小团队,周而复始,以老带新,一届传一届。最后,企业返聘优秀的毕业生。
2.校企融合共建团队,夯实课堂双导师制
双导师融合共建团队,在工作室中,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导师(即企业师傅)联合起来,形成双导师团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开展商业项目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形成一教一导,优势互补。
3.校企开发项目教材,夯实课堂“双训制”
教师和企业技术导师共同开发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商业运作项目教材,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室商业运作项目系列课程,如图2所示。项目教材内容全是前期工作室各事业部收集的商业项目,开发成项目工作单,把素材存放在相关的文件中。如影视事业部项目制作的课程中,按项目的工作过程建立文件夹,整理存放相应的素材(包含客户的交谈记录、工作单、分镜文案、过程素材、工作过程花絮、项目总结)。前期专业实训与后期的商业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工作室中实施项目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使其技术更专、更精、更高,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等工匠品质和素养。如影视制作项目,第一环节根据交谈记录填写项目要求,第二环节根据样机及项目要求撰写文案,第三环节样片制作,第四环节产品审核,第五环节交付成品,第六环节项目总结。
4.优化成长路径,夯实“双岗制”
通过一段时间集中研修熟悉岗位流程业务后,结合学生的意愿和所学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在某一工作岗位先尝试工作一段时间,以考察检验是否适应这一岗位。最后,达到能按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时,提前上岗。以此,形成试岗与跟岗交替,培养精英团队。
5.加强过程考核,夯实“双评制”
加强过程考核,实现课程成绩双评、业绩双评、管理双评。对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价。如对学生工作过程中工作态度、技能、业绩、素质提升情况以建檔建卡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合格者由企业给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6.把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形成课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