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03-28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黄晶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本文字数:2560

  [摘           要]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树立课程观意识、创新课程开发、重构考试评价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索,并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形成具有中职语文教学特色的教学案例。
  [關    键   词]  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48-03
   学校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各学科共同承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那么,由谁来守渠、种田呢?那必然是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语文学科视角来思考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呢?
   一、树立课程观意识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思政既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又不是简单地“用胶水”将语文课与思政课黏合在一起。课程思政中的“思”这个字,它的本义指的就是用头脑思考,用心灵感受。可见,课程思政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情意教育课程观,即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内隐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2]。
   明确了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3]中再次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传承了中国文学教育“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
   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天然的“亲缘性”[4],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观的文本,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扎根的土壤。如国规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中收录了《沁园春·长沙》《雨巷》《致橡树》《我爱你,中国》《天路》等五首诗词,以诗歌的形式,分别展示了革命的壮志豪情、革命的迷茫徘徊、革命的破旧立新、革命的丰硕成果,这让学生明白党的奋斗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而以战争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荷花淀》《百合花》,用诗化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被残酷战争所掩埋的美好人性,且分别成功地刻画了两位女性形象——水生嫂和新媳妇,从侧面反映了党的奋斗历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有《与妻书》中的林觉民、《“探界者”钟扬(节选)》中的钟扬、《国家的儿子(节选)》中的罗阳,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但是他们都展现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畏挑战、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此外,《雨巷》《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虽然作者不同、文体不同,但都展现了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大革命失败、国家动荡的迷茫与彷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自觉关照国家发展,参与国家建设。正是这一独特的优势,为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课程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创新课程开发
   在开发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遵循情意教育原则,即“融情”“共情”“用情”,切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塞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那么,如何创新课程开发,笔者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的“三因”理念,开展教学实践。
   (一)因事而化,古为今用植情怀
   “因事而化”,主要是指以事为据实施教化活动。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本文是一篇先秦散文,,时代较为久远,中职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同时,本文是先贤论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论是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或是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还是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抑或曾晳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的志向虽各不相同,但均体现了儒家出世入世兼济天下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如何激活晦涩文字背后的思政元素,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笔者在开展本文教学的时候,巧妙融入当下时事,将特殊时期涌现出来的逆行者们的“志”与四子之“志”进行对比,厚植家国情怀,礼赞最美逆行者,让学生领悟到不论是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还是默默奉献的平凡志愿者,他们的志向与孔子及其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志向是一致的。用今人视角重新关照阅读《论语》,让学生体验《论语》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既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实现德育的渗透,落实课程思政。
   (二)因时而进,抓准时机叙孝道
   “因时而进”,主要指抓住教育良机适时引导。2021年的新生们大多是独自来校报道的,初次离开父母的他们,多少有些迷茫与彷徨。此时,我们可以将老舍《我的母亲》作为新生的第一堂课。
   在上《我的母亲》时,让新生们反复诵读“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等这些句子。读后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学生总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诵读中融入情感,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有力量的多。

相关文章:
  •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 4 “读图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 5 让阅读真的发生
  • 6 探究小学语文构建互动课堂的策略
  • 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
  • 8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策略
  • 9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0 农村小学开展语文阅读的实践和推广策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