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燕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本文字数:2659
[摘 要] 根据当前素质教育背景,高职院校将重视
大学生全方位培养,结合“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对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将其作为育人的有效路径,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以德育人”教育目标,秉承着“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状态为出发点,并且站在“三全育人”的角度去分析目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探索有效的心理育人途径,让大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大学生;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9-0058-03
大學是学生个人思想与逻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目前高职大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同时在人际关系以及情感与就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扰,这会导致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育人,使大学生可以形成自我保健和预防危机的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可以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客观评估自己,不断进行自我突破与超越,拥有健全的人格,进而可以实现自我而调节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压力与负面情绪,为健康发展做好铺垫,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生活理想。
一、“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学生的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这直接影响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进行了整改,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要求,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合理的规划,具有健康的发展心理,进而将来迈入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并且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度过学习疲惫期,通过心理疏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部分学生不服从管理出现逃课等现象。所以在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额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可以在课程的教育中融入梦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该行业的就业前景,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习具有高效性。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课堂进行充分掌握,只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越来越轻松、愉悦[1]。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育人的必要性
(一)要求大学生全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根据目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我国本科生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不断进步。其中所招收的学生结构有最开始的单独提前招生以及“3+2”转本连读和省内外普遍招生等,还涉及许多复杂的条件,例如与中等职业相对应的对口招生以及注册入学,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养。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在近几年的报告中强调了应改革与改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招生考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目前学生的就业压力。倡导高职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退役军人与下岗工人等,可以有效扩大高职院校学校的招生范围。高职院校大规模招生可以减轻高职院校数量问题,但是导致院校生源变得更多元化,所以应当改革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所以将高度重视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探索全新途径来满足教育要求[2]。
(二)年龄特征要求全过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
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年龄进行分析,学生基本处在青少年时期。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比较不稳定,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并且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同时存在个性化差异,不利于学生未来意志力与品质的发展。学生的性格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处于敏感时期,所以感情色彩浓烈,自尊心较强,喜欢表达自我,同时又过于自信并且缺乏经验,在遇到困扰后,容易产生烦躁的心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3+3”贯通制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其身体生长发展严重不符,在解决问题时缺少理性思维,容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还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学生具有过高的学习压力,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以及逆反的性格。这个阶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院校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育人有待优化的问题
“三全育人”理念就是可以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范围内,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当前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了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前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体现在学生不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制力和管理能力都较薄弱,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探索出大学生心理育人的主要途径,但是并不能满足全员性、全方位性以及全过程性的“三全育人”教育背景,没有发挥协同作用[4]。下面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育人缺少全员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学校的工作强度也比较高,其中涵盖了课程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活动的组织与发展、心理危及干预与心理指导中心建设等。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其教育都是将专职教育作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教学缺少有效性。与此同时,专职心理教师将工作精力放在了心理咨询上面,所以并没有时间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导致心理教育成果并不理想[5]。
2022041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