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本文字数:2708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稳步提升,社会工作开放与共享的局面逐渐打开。为有效推进社会工作全面科学性成果的转化,必须构建项目体系,从而把控社会工作的每个协同部分。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相关工作者必须清晰了解其建设脉络。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以校企协同共建模式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校企共建;协同战略;社会工作;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73-03
当前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各领域都在进行资源整合,促使产业链条延伸,工作环节也更加专业和流程化。也正因此,社会应用人才需要具备对各领域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能力,并以包容和开放的形态构建各价值内容的融合体系,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完成创新。实验室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途径,有利于应用人才挑选各种有价值的内容和素材,并直接在内部梳理链条框架,完成价值传导流程的创建,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让工作内容清晰可控,对分工和匹配的各部分资源都有条理和逻辑。学校是培养社会应用人才的最佳途径,理应发挥校企共建的优势,及时跟随实验室建设的趋势,扶持一大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利用校企共建模式搭建开放性实验室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应以给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制订教学目标,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注重教学成绩而缺乏全面性考量。社会开放性工作的引入是让学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而搭建实验室则是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多元实践的核心方式。学生只有具备多元技能,才可以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自觉地创新,促进资源板块的深度融合,对学科能力在社会中的应用作出有价值的实践。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目标要求,唯有引入校企共建模式才能借助企业的岗位状况和真实难题,设置出课本之外的实践应用交际情景,学生也才能具备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具备充分的动力在实验室中学习,催生社会责任感;也能借助企业发展成熟的工作经验,对学校挖掘的理论性实验室课程进行深化,让学生对社会开放工作有全面的了解,确定工作项目的流程体系,摆脱学校学习的散漫特点。另外,学校只有构建校企共建模式,才能引入企业的良好资本,从而改变学校管理者主导的方向,确立互相平衡与合作的观念,使学生学习实践的种类丰富多样、形式得到拓展,从而具备开放和包容的特征,真正提升实验室的实践水平。
二、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的社会工作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全面化的意识,未构建开放、包容的氛围形态
就当前大多数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来看,仍然以学校自身的利益为主,对学生各专业的实践成绩作出了具体要求。尽管当前社会对学校学生所需的多元技能有所考量,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与社会完全接轨,而是力求学校发展的稳定,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单一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只看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参与某一项工作产生的实绩[1]。这些学校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深,片面认为社会工作只需机械化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辅之勤奋,就可以达成目标。还有一些学校并不在意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只需学生在学校学习产生了理论性成果,用来填充学校的事例库。这些学校管理者显然都忽视了对学生未来生存状态的考虑,缺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保留着传统学习的习惯。
因而,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学校没有深入研究,而是简单、随意地选取某一两个不同社会工作领域的企业,让企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探讨交流,但由于时长较短而且没有真正让学生与企业人员实践探索,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没有产生感悟。学校只是为了营造校企共建的气氛,吸引学生持续学习,让企业按照学校所给的课本教材授课,流于形式化。学校并没有融入企业的资本,即使融入也存在权力不明的情况,不肯听取企业的建议,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欠缺长期而科学的考虑,并没有投入资本在实验室建设中,,即便有的学校建设了实验室,也没有匹配专业一流的实践导师,造成学生“盲人摸象”的局面。还有的学校虽然建设了实验室,也匹配了专业人员,但是校企共建的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实验室目标体系,帮助学生挖掘各种社会工作的价值元素,并分别帮助学生梳理实践任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搭建。但是学校并没有真正去做,缺乏对实践项目的挖掘,在创新能力的培训上欠缺综合考虑,也没有建立评价体系,这种实践是不准确的。实验室应该是开放而包容的,因此在接收价值信息和共享实践内容方面应该给予支持。但是学校仅仅封闭实验室,让学生局限于内部检索数据,难以提升学生的水平。
(二)未創建科学的目标体系,难以使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由于以基本专业实践为实操课程开发的主体多是高职技术院校,而这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及就业、企业员工技能鉴定与培训等方面,在企业项目领域的合作较少,校企共建专业等实际的深层次合作迟迟难以向纵深方向开展。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学校的顶层设计,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教,学校单一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在其他学校的实验室开发中,虽然扩大了教学比例和教学规模,但是并没有清晰地为学生制订每一阶段不同的发展目标,而是让所有学生按照一套标准学习实验室的实践课程。虽然这些实验室的实践课程都含有各种社会工作的应用精髓,也为学生做出了指导,但是学生难以获得感悟,往往觉得繁重而缺乏动力。在一些实操过程中虽然有人指导,但是因为学生较多,而实训又更加重视学生自我摸索的能力,因而节奏过快,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都存在不够的状态,要么过于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室的实训科目,却没有搭建合作交流的渠道;要么过于注重社会化的体验,让所有学生围绕大部分的科研课题展开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够尊重。
20220417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