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钟伟雄 陈文山 杜世远 陈小虎 邱萍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3142
[摘 要] 针对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
课程教学中存在
课程思政元素不明显、难以体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相融合等缺点,以专业课“医用電子仪器分析与维护”为例,挖掘八个课程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结合线上平台,上传思政微课案例视频,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和探索精神。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线上平台;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85-03
一、前言
“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护”是高职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医用电子仪器相关的构造原理等,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目前国内的职业院校都采用人卫版“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护”教材,该教材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比较缺乏,对此,本文主要结合八个不同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及具体实践的探索。
二、案例一:医疗器械发展史
在该案例中,笔者从远古时代出发,对我国近代以来诸多考古发现进行论述,在其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医用石器,这其中的方式包括热敷、叩击体表、按摩等多种医疗方式专用的石器工具。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去认真学习。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伊萨文(Isave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可以使用弦式电流计的心电图记录仪器。肌电图的具体起源时间为19世纪中期,1851年,法国的一位名为雷蒙德的科学家首先使用相关仪器检测到了人体肌肉在进行收缩时可以产生电信号,因此便出现了“肌电”的概念。1924年,法国的一位名为伯格的著名科学家首次使用头皮电极记录到了人脑内部的电活动,发现了α、β波的活动节奏,并给出了具体的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幅癫痫发作的脑电图。1942年,一名奥地利的医生首先使用超声波对人体大脑的结构进行了扫描。多生理监测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第一个尼尔十字会在北美成立。自从18世纪,一位美国科学家使用莱顿罐对瘫痪病人进行了治疗,从那之后,治疗设备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是一直到19世纪末,在电磁频谱方面的生理效应研究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大量治疗仪器已经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三、案例二:国内国外同种型号运放介绍对比
在该案例中,笔者从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的生物前置放大器出发,讲述国内外的同种型号运放的对比情况。我国是半导体产业大国,但是核心技术一直依赖国外,尤其是芯片大部分靠进口。在中低端芯片领域,我国企业的自给率还是很高的,我们的问题是高端芯片领域对外依赖性太强。原因是我们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方面没有完全掌握。我国半导体起步较晚,由于半导体行业投入成本高,回收缓慢,所以前期投资资金和能源有限。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需要高端集成电路人才的高科技行业,在晶圆制造方面更是如此。尽管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在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但我国正在迎头赶上,并尽一切努力缩小差距。我国也有很多出色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在这其中包含很多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例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林兰英,在国际技术的重重枷锁之下,仍旧积极探索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又如南仁东院士,他用尽必生所学投入到我国“超级眼睛”的研究之中。在集成运放课程中,可以采取选择一些具体知识点的方式,向学生具体地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素养,又能够进一步将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进行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案例三:沈俊与滤波器
在该案例中,笔者讲述国际知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沈俊因为研究滤波器而闻名海内外,并且,他的相关研究还获得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颁发的“傅景孙奖”。他告诉我们,用科学创造生命,通过他自己的经历,增加生命的价值。其发明的边缘检测方式,使用对称指数函数滤波器进行平滑,之后在白噪声的模型之下,按照相关原则,可以得出结论:对称指数函数滤波器是一种最佳滤波器。他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的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前进,终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实现了一个短期目标后,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前进道路上的终点,而应该看作是一个新目标的起点。要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和成就,不仅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健康的身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五、案例四:心电图机的发展历程
在该案例中,笔者从我国第一位心内科医生作为研究起点,,阐述了我国第一台心电图机器的来龙去脉。我国著名学者葛俊波院士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的第一台心电图机器是董承琅教授从美国漂洋过海30多天带回来的。当时,这种机器还只能记录三条导联,而且非常笨重,仅设备就占用了一个房间。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这种设备带回国需要克服多少困难。1928年,董承琅教授、齐寿南教授、卞万年教授、马万森教授在国内首先记录了三条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开创了我国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新纪元。
六、案例五:脑电图机的发展简史
在该案例中,笔者从人体脑电图出发,进而继续探讨脑电图机,一种用来测算脑部电信号的生物电放大机器。19世纪70年代,英国外科医生科顿伍德(Cotton-wood)描述了多年来脑电图技术的发展,他选择的方式是直接将电极插入猴子的大脑之中,以此来检测猴脑中的电活动,进而对所测算出来的电活动进行记录。1903年,一名德国医生受到了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始了一项名为脑电图术的实验。在该实验中,主要是在人体头皮之下插入针状电极,并进行下一步手术,而在手术之中,病人的头骨最终被成功切除,且完成了正常人和脑患者的完整颅骨实验。他将记录脑电图(EEG)的方式正式取名为“脑电图(EEG)”,而这一方式也因此成为EEG投入临床使用的开始。1929年,该学者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名为《关于人类脑电图》,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脑电图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自从20世纪40年代,脑电图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阶段。1937年,Adri?觔o和Mataius改进了脑电图技术,使得其可以进一步诊断一些癫痫、精神病和脑肿瘤,以及检测颅内病变和定位大脑区域。1950年,Poser和ub开始使用脑电图,而这种方式现在主要是应用于脑血管类病情的诊断,主要是充当一种辅助手段使用。在20世纪30年代,脑电图(EEG)的结果计算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仪器进行放大,之后使用视波法进行记录。20世纪50年代之后,计算机开始被引入脑电图领域。20世纪70年代,对脑电信号的放大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新的方法不仅缩小了脑电的体积,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20220508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