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月乔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482
[摘 要] 马克思主义
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涵盖马克思有关社会未来形态的一切学说与观点,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及实效性。高校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活动可帮助学生强化“四个自信”,能用唯物主义探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对学生精神、行为、品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带来良性影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下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方略,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99-03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价值如下:其一,为思政教改工作高效展开夯实理论基础,将理论转化为教改力量,增强教改的持续性及科学性。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助师生武装头脑,为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具体问题、健全“三观”给予支持,使师生能同创高效课堂,提升思政教改水平。其三,教师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下开展教改工作会积极教研,这为新内容、新方案、新方法的践行提供了条件,可助教育活动推陈出新。基于此,为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更优,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方略尤为重要。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要点
(一)理实一体化
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为重要且影响深远,是人类哲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关键之处在于实践,将实践视为哲学思想诞生的基础,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解答“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社会生活有何本质”等具体问题,理清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使社会史的解读更为深入,揭示社会演变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科学实践观,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亦需摒弃仅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陈旧育人思想,要在理实一体化上下功夫,指引学生在生活实践、頂岗实训、社会活动、专项研究、科学实验、“双创”中加强实践,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自己及客观世界,以实践经验为依托洞悉本质,并对自身的言行、梦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继而达到在实践中完成思政教育任务的目的[1]。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创新问题
发展观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与发展目的、内涵、本质及要求相关的总体看法,助人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给予支持。马克思主义从宇宙观的理论高度阐明了发展学说,在宇宙范围内对精神世界、自然界及历史的发展予以说明,这提高了发展观的广度与深度,解决了以往发展学说过于片面的问题,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加以批判的基础上构建全新发展观。发展观的诞生及其应用可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带来启发,指引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创新问题,以免陷入固定框架中自我封闭,一方面从国家对思政教育改革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宏观创新争优,依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推动教育活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本校教育现况着眼,揭示本校教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做好教育创新工作,,意识到教改无法一劳永逸的事实,时刻以教育提质增效为指向做好创新实践的准备,及时剔除有碍思政教育发展的因素,继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始终在路上。
(三)增强教育的说理性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人对客观世界及世界发展规律所做出的正确反映属于客观真理,在认知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会产生主观思想,实践将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联系起来,助人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将以往仅存在于认知论的内容置于真理范畴加以讨论,依托实践论、存在论对具体内容进一步进行科学的解析,可以说未能经过实践检验的内容并非真理,可能会干扰人的认知与行动。为使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纳,教师要增强教育的说理性,将实践视为学生与思政内容产生联系的纽带,同时可用客观事实阐明理论性内容,利用时事政治加强思政教育共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亦可根据教育需要灵活引用,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与辨析,为学生追求真理提供抓手,继而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现实性视为认识、把握人本质的关键之一,提出人具有现实性本质特征,指出人并非“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总和,在后天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改变,人的本质不存在恒定不变,其易受社会关系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人本质的探究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带来启发,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群体开展教育创新活动,可看到学生的变化,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基,增强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贴合性。教师基于人的本质理论可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德育为先,为能保障每位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收获,教师可在践行生本原则的前提下展开分层教育,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代替“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虽然从形式上来讲并未做到一位教师仅针对一名学生授课,但在“教”与“学”的体验上却能获得针对性育人的效果。教师在分层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学情,为划分教育层级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成长动态、发展规律及教育条件调配思政育人资源,使每位学生可在思、达、践中提升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还可对个人、社会乃至世界有更为客观与深入的认识。
20220508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