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2022-05-1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刘佳豪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558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职业情境下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高职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教学观念不当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等,高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严重不足。应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着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强调职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并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被动“填鸭式”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    键   词]  问题解决;高职教育;职业情境;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06-0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职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曾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包括学生所必需的关键学习技能以及支持体系[2]。在这个框架中,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是学生独立面对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需。同时,问题解决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先进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元素。因此,必须着重关注学生在职业情境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在职业情境下的职业思维与职业知识应用能力。
   一、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面临一个没有直接解决途径的问题时,利用自己的综合知识和已有经验有效、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育家杜威将此思维过程划分成五个步骤,即问题的界定、分析、规划、执行和评价[4]。
   岗位需求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结合已有经验常识针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反映学生在职业情境下面临问题展现出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阶段最终成果的体现。
   二、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困境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不愿意思考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观能动性低下,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其学习探索欲望受到进一步打击,只能被动死记硬背知识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缺乏针对职业情境下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探索动机,只会一味机械背诵知识点和“原题”。一旦把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查,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愿意深入思考题目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念不强
   相对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教学目标相对自由,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决定考查范围和考查形式。这对于培养高、精、尖科学研究人才的高校来说是很合适的,因为科学研究的思维需要保持开阔和自由。
   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部分教师图省事,或者是为了学生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上课只讲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把重点全部背下来,在作业和考试中也只考“原题”,忽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看上去获得优秀的成绩,然而其本质还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学生无法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这便失去了高职阶段教育的意义。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强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本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针对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设定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职业情境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设置恰当难度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避免习得性无助。
   如果教师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设置的问题偏离职业情境,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职业的特点;或者问题难度设置过高,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滋生放弃心理;或者设置的问题太少,无法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都会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高等教育的教材及课件相比中小学教育,为了显示出作者的专业和严谨,往往以通篇陈述句的形式展示。除了课后思考题板块,很少能见到以疑问句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教师也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教学,学生很快会进入学而不思的惰性陷阱中,长久下去,必然对专业方向和专业价值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授课内容勤发问,多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设置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不要把知识点直接改成疑问句发问,这种问题只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起不到锻炼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来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界定、分析、规划、执行和评价等不同的思维模块。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可以针对该知识点换种方式提问,从而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界定能力。例如,在讲授完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这一知识点后,不要直接发问“胰岛素会让血糖升高还是降低?”而是结合职业情境换一种问法:“为何有些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讓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究竟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即胰岛素和血糖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能够透过问题看到本质。

202205082117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