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丁亚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本文字数:2634
[摘 要] 在有色冶金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探索“2个平台”“4阶段”“‘2环境’+‘2形式’”的教学方式,开展高职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132-03
“煤—电—冶—加”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经济循环产业链之一,冶金产业为自治区支柱产业。冶金产业急需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便成了当前冶金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冶金类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既能进行实际生产,又具有创新能力可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冶金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适应冶金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操作-工艺修订-设备改进一体”的有色冶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达到“创新理念培养—课内创新基础培训—课内外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王慧杰等人探索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1];王映一等人也提出基于“双高计划”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潘丹丹等人则以保险“双创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结合保险专业双创育人模式特点,对构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3];闫俊凤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构建教产研赛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张福鼎等人研究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精细化操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5]。但针对冶金行业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所以作者所在教研室便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进行了“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创新孵化平台,建立了有色冶金技术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一、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搭建校内外创新孵化基地
(一)校外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高铝资源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共建了二级学院——高铝资源学院,实现了设备、人员、资料的共享,面向铝冶金及加工方向培养人才。大唐为学院提供校外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优质的就业岗位,并为学院进行教师的培训,学院为大唐进行员工培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
通过麦肯思分析总结,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后期发展受到制约。针对此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视域下,设计了植入创新元素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将大唐作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
合作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为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技术革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两年时间共孵化“电解铝厂阳极炭块传输设备改进”“稀土元素对高磷生铁的收缩率的影响”“打壳下料机打击头粘结电解质的原因研究”“高磷生铁收缩率测试设备的发明”等专业创新项目4项。
(二)校内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成立“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的基地和学生创新孵化基地,作为学生创新的主要场所。基于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建立专兼职教师双辅导制度,辅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训练。以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首创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学生,三方联合开发创新项目2项,为“氧化铁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烧结工艺温度的影响”和“酸溶—萃取法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学生在“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进行创新项目书的编写、成果的凝练、大赛材料的整理。
二、建立植入创新元素的课程体系
以“高铝资源学院”和“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创新课程,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创新基础能力培养、初始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实战阶段四阶段。
(一)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阶段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入学初便要注重培养,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导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熟悉创业环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等,特别要掌握创新项目选择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制订创业目标;能够运用创业技巧完成创业项目的选择;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合理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做好创业准备。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以科研技术服务为基础、以成果为考核形式的方式,采用多种培养形式,达到学研结合的目标。
(二)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
在专业课程内融入创新元素,并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实施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论文、基础实验操作、撰写行业发展形式分析论文、制作工作计划等方式)选拔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快速、完整、准确地展开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并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讨论能解决问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任务分配,分别参加行业大賽的备赛培训、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现有生产工艺的修订)和参加课外创新小组研究(生产设备改进、新工艺的研究)。
202206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