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靖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本文字数:2624
[摘 要] 为贯彻各专业
课程与思政
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以高职机械装备类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探讨融入思政的重要性、策略、实施方式以及在考核评价中的实践路径探索。实践表明融入思政教学后,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 键 词] 思政教学;高职教育;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159-03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遵循[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我校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有关互换性、标准化和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成为制造装备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既突出扎实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该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德育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一、思政融入课程的重要性与策略
所谓立德,即树立德业,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树人,即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立德树人即指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以往的大学教育,过于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与考察,出现了一些高智商但是“三观”不正的学生,他们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惨痛的教训一次次提醒关注大学生德育素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教,上所施,下所教也,是我国古代《说文解字》对教育的界定。教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各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帮助学生五育全面健康成长,可采用四步走的策略,具体如下。
1.修订课程标准,将五育融入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端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這种重视细化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到学生心中。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素质目标调整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职业操守,科学的职业态度,规范的职业意识;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探索精神;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梳理课程中各章节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教学设备、教具、学生特点、社会发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设计中。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模式,在实践中渗透思政教育,达到利用课堂教学,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将立德排在第一位。
4.在考核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在师生互评中反馈学习效果,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复盘,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为课程后期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激励学生认识到高职生的未来前途也一片光明,不应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在教学设计中,找准融入思政元素切入点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通过对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梳理,本课程的思政内容切入点可有以下几点。
1.开篇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如何学?可利用热点时事新闻,渗透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民族自信,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实际应用意义、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未来从事的职业中本课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尺寸极限与配合部分:结合实训装置,可采用将学生化身为质检员的形式,将尺寸检测,孔、轴配合知识点的学习中融入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中。通过反面案例来警示学生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未来的职业。在学习与实践中提示学生保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3.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部分:将当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业4.0智能工厂、增材制造与目前国家对工匠、劳模的宣传重视程度为切合点,引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科技在飞速发展,为何还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会过时吗?如何在学习中传承工匠精神?同时将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知识和工匠精神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专业知识在当今的生产中有何用?工匠的存在说明在机器制造过程中有哪些东西是无法完全用机器来替代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引导学生讨论,搭建出知识点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学习桥梁,并在探究中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科技在发展,工匠精神因时代不同,虽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会有所变化,但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永远值得发扬。工匠精神需常在常新,激励学生向劳模、工匠们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工匠精神的内涵。
202206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