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纯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0期 本文字数:2966
[摘 要]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支柱。高水平的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但就现阶段而言,,一些高职院校的
教师团队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协同创新不足,这些都会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鉴于此,以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从多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容,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創新团队;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86-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理念,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情况并不乐观。只有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有效策略,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三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行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有五成以上为“双师型”教师,并要有三位以上来自企业五年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提升教师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使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在学校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与互帮互助共存的生态体系。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进一步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其发展的核心。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因此其在“三教”改革中有着关键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而教法则是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主要途径,教材改革与教师改革都要借助教学方法去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什么”“怎样教”是需要重点思考以及研究的课题。“教什么”这一问题属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范畴,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定要将课程建设作为重点,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点为职业能力开发与实施。职业能力不能仅仅只是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模块[1]。“怎么教”属于教学论范畴,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系统与教学内容,通过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形成教学改革的合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学流程的重组,实现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突破传统模式的弊端。“三教”改革是一项需要付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构建,可为其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改革中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就目前来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不乐观。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远远达不到《方案》的要求,双师以及高素质教师比例较低,师资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是渐进性、持续性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在岗培训、实践训练等各个过程,是让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从“可教学”到“会教学”再到“高质量教学”,不断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使其逐渐成长为行业专家、技术权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会对毕业生学历有较高要求,完成招聘之后也会积极开展培训,鼓励这部分教师投入到企业实践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双师型”教师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依然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支撑。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教学”现阶段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对教师团队的结构进行优化,加强教师与外部社会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对行业、企业发展动态进行及时了解,给予学生更好的职业技能教学和指导。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也可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能融入教学创新团队中,并在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加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高职教育对于教师团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团队能优势互补、结构合理。但因受到历史发展因素、教育环境的多重影响,导致现阶段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教师的年龄、职称、结构以及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占比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教师教学团队结构优化较为忽略,而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团队发展过程中无法将自身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缺乏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制定了过多的制度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规范,导致教师队伍缺乏自由活动空间,教师创新性工作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最终对团队建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的电子信息人才。因此其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技能。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毕业后便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企业技能标准、岗位要求等缺乏全面认识,自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岗位技能,因此无法给予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更好的指导。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现阶段会明确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却没有构建相应的监控机制,教师自身也对此缺乏正确认知,所以存在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对其实践技能的提升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高职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还存在协作创新不够等问题[4]。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能融合多学科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很多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关注自身从教环节,缺乏良好的团队意识、协作创新意识,没有正确认识到团队合力的重要性,导致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而这对复合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会造成不利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手段也不够合理。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师资引进激励措施,无法为学校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学人才。高职院校并未有机结合绩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薪资等,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这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0220706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