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建丽 李朝林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本文字数:2494
[摘 要] 国家教材建设奖作为全国教育领域级别最高的奖励,等同于国家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的最高水平。本研究以优秀教材《电路板贴装制程与设备维护》为例,从教材表现的形式、丰富的线上资源及与岗位的对接度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
学生教学参与度提升策略。
[关 键 词] 优秀教材;教学参与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055-03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国教材[2020]4号),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申报,经过初评推荐和国家评审等程序,《电路板贴装制程与设备维护》教材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2020年7月,由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规划“十四五”时期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计划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高达30%。职业教育作为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必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后续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职业院校
学生教学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存在逃课的行为,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然是不利的。本课题以优秀教材为抓手,针对性提出提升高职学生教学参与度的策略,以期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获奖教材——《电路板贴装制程与设备维护》的情况
(一)编写理念先进
该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内容,以“规范化、具体化”素养教育锻造准职业人;以“方法流程化、流程口诀化”塑造电子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人;教材设计遵循高职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以“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落地心智技能养成;以“操作示范、過程讲解、模拟训练、操作整合、实际操作”促进操作技能形成;以“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展开生产现场问题;以固化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品牌专业、专业资源库建设改革成果,建设精品教材;同时教材对接电子制造业产业链高端技术,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系统化设计教材内容与教学项目,内容聚焦电路板贴装生产工艺设计、检测等典型岗位能力要求,对标行业职业标准,同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重点培养精工艺设计、善生产、懂质控的电路板贴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教材除了纸质版外,还建设丰富的线上资源,创新教材呈现形式,使教材更加情景化、形象化和数字化,打造高职学生最喜爱的教材。
(二)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教材聚焦电路板贴装岗位能力要求,融入电路板贴装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电路板贴装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系统化学习项目,职业技能达到表面组装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进行教材设计,形成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材。教材设计了三个教学情境,“刚性电路板贴装、刚性电路板混装、柔性电路板实装、陶瓷电路板实装”四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生产准备→印刷→贴片→回流焊接→检测与返修”五个完整的生产工作过程,设计了五个技能训练作业,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职业技能由低到高、职业能力由单一到全面的工作学习任务。
同时教材以技能训练目标为引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要求,以能力培养导图为路径,以真实生产载体为训练任务,通过真实岗位任务训练,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习得技能,学会工作。
(三)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提升专业技能
该教材着重解析电子设备装接工(表面贴装高级)应知应会关键点。解析包含:一是单列标题介绍项目任务与职业标准模块鉴定内容的对接;二是在教材内容上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容标题,在其右上角标注出来。整个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对接点明确,结构清晰,教材、职业资格标准融合,书证一体,专业技能训练可量、可测,能力达成度高,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三、影响高职学生教学参与度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高考失利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他们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很少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相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学习热情,甚至对自我失去信心。另外,职业院校的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照应生活,爷爷奶奶往往不重视孩子心理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使得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与父母交流,也很难得到父母的夸赞与表扬,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
同时,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属于“00后”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技术成熟稳定发展的环境中,相较于“90后”更为亲近和熟悉网络世界。然而,网络的普及也给教学的参与带来了障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学生上课过度沉浸在手机娱乐之中。与中学时期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不同,大学对学生上课携带手机的行为并不过多限制,因此,很多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玩游戏、在线聊天等。繁多的手机娱乐项目大大分散了学生的专注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第二,学生更多依赖网络信息,缺乏主动思考。课堂参与往往需要学生积极地参加交流讨论,贡献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然而,在很多互动环节中,学生最先做出的反应是向网络寻求答案,再将大段信息复制粘贴至讨论区,这种方式大大削弱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使课堂参与成为形式。
202207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