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伍世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本文字数:2571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新
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关键保障。只有抓住新
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才能谱写出新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关 键 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106-03
一、引言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储存容量更大,能实现即时沟通和交流互动。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具影响力。但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这个环境对大学生、高校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尽力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新手段、新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等方式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短视频、客户端等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使它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去搜索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又可以在新媒体上分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处于知识获取的主动者地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一模式,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校园官网、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微信、微博、抖音等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做到因人施策,精准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時空限制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上都更占优势。只要用户拥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信息。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当天,许多高校都组织观看了庆祝大会的现场直播。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但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并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接受思想的洗礼。这就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进步,让我们打破时空界限,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到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中。同样,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搬到”课外,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受寒暑假、校外实习等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影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连贯性、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拥有更多自主权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面对海量的信息,用户有权自主地选择看或不看,看哪些或不看哪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去订阅、关注信息。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新媒体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面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既体现在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喜爱的内容,又反映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去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如在一些抗洪救灾的场合,很多大学生被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务人员、优秀党员干部的英勇事迹打动,并自主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广泛转发和传播。这对大学生来说无形中就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运用新媒体能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通过板书、多媒体的方式在讲台上给大学生讲授知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是高校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思政教师会对新媒体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他们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或尝试使用新媒体,这会使思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厌学心理。二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虽然能运用新媒体教学,但是在运用频率、运用效果、运用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未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较难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当代的大学生已经进入“00后”时代,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新媒体,对新媒体使用的熟练程度超过很多高校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的自制力与信息鉴别能力有待加强
第一,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压力与高中相比有所缓解,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支配,但由于大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第二,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很多西方媒体恶意歪曲事实真相、抹黑中国,攻击、诋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并在网络上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出于好奇、追求新颖等心理对这些刻意包装过的“新鲜事物”往往缺乏判断力,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中国的工具。第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谣言、虚假信息“满天飞”,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多次转发就能轻易伪装成“真相”迷惑大众,引起社会恐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如果对这些虚假信息不加以辨别,不仅会被虚假信息“洗脑”,还会参与传播网络谣言,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2022071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