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论“一带一路”视域下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

2022-07-2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代天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2期 本文字数:2570

  [摘           要]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做出的战略决策。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以文化引领经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地方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就地方高校如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09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与地方文化
   “一带一路”横贯欧亚,东面连通亚太经济圈,西面流入欧盟市场经济圈。在世界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美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其适应了时代特点和中国各地方经济加快蓬勃发展的共同愿望,创造了一个包容性极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同时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1]。
   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沿途各地区间的共同基础建设,可以达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的五大目标。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关系新的战略构想,是我国在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化的背景,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前提条件下,做出的重要策略部署。“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契机,更有利于形成国际经济组织新格局。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和建设,本身就有着强大经济建设的輻射功能和明显的包容性特点。历史上的陆地、海上丝绸之路从来就没有单线的,而是多路线的,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发展、经济发展和民众间的文化交流。
   正如《论语》中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儿的“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习”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交流协作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心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
   高校是中华文化高地,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是全球了解我国的主要窗口。高校遍布各个地方,处在各个区域文化交流中,必须在文明继承发展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全国高校在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途径,确定了“宽口径、厚基本、强才能、求创新”的教育方向,通过采用大类招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科学文化素质课程、举办课外活动、丰富社会实践、招收海外留学生等措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全球化是高校全面服务于大国战略发展的重大使命要求,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与世界教育、人文与学术领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积极培育具备世界眼光与创新意识、了解世界规律、积极参加各国事业和国际竞争的全球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与深入的基础保证,是树立文化自信,,在国际社会提高舆论传播话语权和表达能力,促进国际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重塑高等教育全球格局,并需要学校联合致力于促进教育领域内国际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行动,更好地促进和拓展国际人文交往,增进教育教学的互利协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联合培训,建立更加厚实的民心互通人文基础,促进建设“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合力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业务合作“一带一路”建设能力[4]。
   二、地方高校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存在的问题
   大学的文化育人虽然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但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文化交流做得还不够。
   (一)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不够深入
   由于沿线国家和地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地方高校在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做得还不够,人才培养中国际视野、双向交流、跨境办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学生国家视野不够开阔
   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沿线国家的历史人文和习俗,不能按照当地特定的人文场景开展有效沟通,造成交流困难。由于教师未能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作出有的放矢的输出指导,而形成了其在文化理解过程中的“刻板印象”与文化偏差,既不利于培育学生包容、开放的文化观,也与跨文化教育的理念相悖。
   (三)跨文化教材建设滞后
   当前,跨文化教育课程多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流层面的比较和阐述,对跨文化交流中国家关系层面的知识、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等的具体内容阐述相对较少。由于相关课程主要以英美等国家文化为背景加以编写,并利用中西方文化比较以突出西方文化的交流特点,而对我国本地的传统民族文化精华并未予以特殊关注,因此关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内容介绍也比较鲜见[5]。
   (四)专业化师资配备不足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培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熟悉“一带一路”沿线等中小国家有关情况的人较少,真正深刻掌握了外国法规、决策程序与民心趋向的人更少[6]。教师配备的缺失,使其无法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及时将文化元素贯穿其中,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整体质量的显著提高。

202207192209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