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涵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2期 本文字数:2492
[摘 要]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学科以往的社会关注度并不高,但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度的持续推进,体育教育已逐步摆脱被边缘化的地位,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育者需做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全面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基于终身体育视域,针对中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
[关 键 词] 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15-03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科学的体育教学能够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终身体育是终身学习理念与教育总体影响的集合体,强调个体的发展性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也将决定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身的体育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让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主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与终身体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改革,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性。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和作用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终身体育就是指人能在生命各时期积极展开体育学习与锻炼,依托于体育活动满足身体不同时期的运动需求,进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这一理念具备显著的全民性、长期性以及丰富性特征。终身体育理念对人的个体差异性保持尊重,倡导借助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满足不同个体需求,进而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益。其受众涵盖全体民众,可以看作是一种全民运动理念。这一理念具备高度明确的目标、系统化的锻炼计划以及持续高昂的兴趣。针对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了有差异的运动项目,如儿童可积极参加足球、篮球等运动,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老年人可进行适当的舒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身体损伤。
(二)终身体育理念的作用
终身体育可以看作是终身教育中的延伸板块,亦有终身教育之意。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毕业之后便需实施自我体育教育,青年时期应当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步入中年时期后也应保持积极心态,老年则需维持健康生命状态。这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应能够在终身体育理念影响下自主参与到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并能够长期、自主地参与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看作是生活的关键组成。这一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将对高校体育教学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其与高校体育教育间的契合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来谈。首先,高校体育教育是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阵地,终身体育理念应当依托高校的各项体育设施设备、优秀师资以及教学技术来实现;其次,终身体育理念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延伸拓展;然后,无论是高校体育教育还是终身体育理念,都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在这一点上二者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最后,终身体育理念以及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1]。
总之,新时期推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还能使其深刻感知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对其行为举止加以规范。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提升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利用休闲时间积极展开体育锻炼。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从教学趣味性、教学项目的丰富性还是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来看,其弊端都尤为明显。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普遍过于枯燥,难以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大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意识,对体育课程有明确的要求,若课程过于单一、枯燥,必将使其丧失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应将重点放在贯穿终身体育理念之上,但实际教改过程中的着力点却在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完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而教改过程中的项目类型也尤为单一、枯燥,缺乏丰富性。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兴趣取向和身体素养方面的差异都将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其所期望参加的体育锻炼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现阶段各高校所开设的体育项目大同小异,主要包含球类、田径等竞技类体育项目。而多数体育活动对场地及参与者的身体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实施的教改项目并不具备可持续性[2]。且笔者在与学生的交談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现阶段学校组织的体育项目并不喜爱,也并不擅长。
此外,教学评价方面的片面性也极为突出。大学课程普遍实施学分制,学生若想拿到对应的学分,就必须保证课程成绩达标。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将体测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关键指标,以笼统化的体育项目来考察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开展体育教学时的态度也较宽松,未加强过程性的约束与评价,未能针对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鼓励或是督促。且受考核项目的单一化影响,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常感到难以适应,对待体育活动的情绪较消极。
三、基于终身体育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20220719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