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刚 罗小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本文字数:2615
[摘 要] 精准
网络育人旨在通过精准思维、载体和方法的应用,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整体工作效能,促使高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为切实发挥高校
网络育人实效,必须探索构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强化新媒体矩阵群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构筑网络信息安全屏障,不断促进网络文化空间清朗有序;推进激励评价机制改革,焕发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热情等。
[关 键 词] 精准思政;高职院校;网络育人;提质增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00-03
精准网络育人聚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充分考量和发挥教育主体、网络媒介、教育客体三者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和动态协调关系,旨在通过精准思维、载体和方法的应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整体工作效能,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1]。为切实发挥好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效,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必须立足精准思政视域,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的长效
机制。
一、加强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体系
(一)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工作体系
立足全媒体时代,对网络思政工作进行现实的逻辑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挥高校网络育人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等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多维价值意蕴。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紧扣党的领导、思想引领、体系建设三大主题。高校党委应始终明确并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把握好政治方向,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应加强师生的思想引领,搭建网络平台,完善工作制度,建设工作队伍,丰富工作内容,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遵循网络语言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网络思想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党委应强化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将网络育人与课程、科研、文化、实践等九大育人实践相结合,构建多元参与、多维协同、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体系,不断夯实网络育人的理论基础,丰富网络育人的精神内涵[2]。
(二)创新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高校应顺应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趋势,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及办事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向纵深[3]。高校应统一数据及入口,强化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推动管理体系变革和业务流程优化重构,促进业务与技术同时发力,努力实现服务“一站到底、一网通办”,不断提高数据及信息的共享能力,实现学校学工、财务、人事、教务、后勤及图书等职能发挥与师生事务办理相关的核心网络的互通、相融、共享,打造融师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于一体的一站式、立体式综合化服务平台。同时,应着力拓展和开发校园网络化信息平台的服务与咨询功能,着力将其打造成一个集聚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网络化、系统化、集群化平台,循序渐进地实现“四有网上校园”工作格局,即有班级网络交流平台、有个人网络活动空间、有办事网络服务窗口、有活动网络育人载体[4]。
二、强化新媒体矩阵群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一)互联互通,构筑网络教育新媒体矩阵群
新媒体矩阵建设旨在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注重实时性、便利性、快捷性、实效性等用户使用体验,强调依靠移动智能终端的展示形式,对新媒体内容进行扁平化互动式的呈现,致力于打造时代感强、特色突出、功能互补、多平台联动、全层级覆盖的校园网络教育体系。目前,各高校广泛使用“三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视频官方账号和官方客户端)对投放内容进行多平台扩展,扩展内容包括投放内容的子集及其重构,不断改“被动”为“主动”[5],推动校院两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聚合联动,同时推进学校官网、官微、新闻网、校报等校园媒体与社会主流媒体的融合联动,以此来讲述校园故事,传递价值认同,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園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供给,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具体包括:事后灭火多,主动出击少;网络平台多,,优质产品少;广泛传播多,精准分类少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能,必须严格遵循“三因”理念,把握“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基本规律。立足精准思维,必须面向学生进行思想状态和行为特点的精准识别、分析、预测和追踪,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6]。从供给侧角度而言,高校应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内容的网络化传播和主题宣传教育,协同各方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网络应用和网络文化作品,打造师生网络实践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治,丰富和充实师生的网上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和黏合度,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20220728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