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俞琬琳 谢昌炜 谢翌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622
[摘 要]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技能劳动力大军供给不足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此困境的有效途径,但必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构建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产训结合、训实融合、多方评价、优化结构,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阶段的技能提升,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培训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关 键 词] 技能提升行动;职业培训;“三单式”模式;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16-03
职业技能培训是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求。对照2018年—2021年国家和重庆有关政策要求,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和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离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也有差距。因此,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定位,在实践过程中从组织、教学、就业三个维度构建“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有助于提升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
一、重庆市职业培训的实践困境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机制等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时代的重大机遇,却依然未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现实困境。通过梳理“十三五”期间重庆市职业培训统计数据,结合重庆市“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发现当前职业培训存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统筹管理难度较大、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结构不合理、工学矛盾突出、企业培训困难多、培训结果与实际评价脱节等问题[1]。
(一)培训资源缺整合
目前全市拥有技能提升培训资质的载体较多,类型不同且隶属不同管理主体,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分散等现实问题。技能培训载体多元化,一方面展现了我市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明显的重复建设与建设不足双重问题。政府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就业训练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因隶属于不同管理主体往往能获得多渠道资金投入,但相互间却不能共享;社会化培训机构通常只能依靠市场化运作,容易受制于资金困境,,难以有效提升软硬件条件却又不能向优质资源借力。这种条块分割的培训实践模式导致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技能提升培训存在标准不一、内容发散、质量难控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训目标达成度。
(二)培训实践难监管
在三年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期间,重庆市按照国家规定先后投入18.81亿元资金,推行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内容、不同名目的培训项目,培训名目多、涉及范围宽、覆盖人群广、隶属管理部门多,导致实践操作中统筹管理难度增大、质量把控松、资金监管难。
(三)培训结构不均衡
从全市三年技能提升行动多次发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机构目录来看,民办职业学校是承训的主阵地,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参与较少。培训人群集中在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家庭子女、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培训层次较少涉及技师、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等,存在结构偏颇性问题。以重庆市各区县排名前十的职业工种为例,2021年经济发展最好的渝北区和位于最后的城口县排名前十的职业(工种)中,渝北区以临空产业、智能制造为主,而执行的培训目录主要是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点的城口县则全部以生活类服务业培训为主,结构不均衡问题普遍存在。
(四)培训模式不深入
技能提升培训中,工学矛盾突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起来困难多、阻碍大,企业培训成效难以保障[2]。比如企业职工培训应完成45万人次,实际完成41.4269万人次,距离目标任务相差3.5731万人次。新型学徒制培训实际完成8.2183万人次,2019—2020年目标任务8.3506万人次,与目标任务相差2143人次。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训平均4.4914人次,不足企业用人需求的1%。调研中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反映,当前的很多培训没有深入企业需求端,缺乏产教融合的有效模式真正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员工培训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培训评价缺衔接
職业培训结果与工作业绩无挂钩,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没有实现工资的增长。受访的13500名参培对象中,只有2018名回答认为培训后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工资实现了增长,占比14.9%;工资增长幅度方面,增幅1%~20%的320人,占比15.9%;增幅21%~30%的1235人,占比71.1%;增幅31%~40%的278人,占比13.8%;增幅大于40%的185人,占比9.2%。技能培训所获得的技能等级证书、技能等级鉴定并没有与工作业绩、工作绩效和薪酬挂钩,技能人才在单位和社会中受到的尊重和地位并不高,技能培训在某种程度上给员工带来的不是直接收益,容易导致员工对技能培训失去兴趣和动力。因此,关于技能人才的评价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
二、“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意蕴
基于上述重庆市职业培训的实践困境分析,从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培训载体、培训管理、培训结构、培训模式、培训效果5个聚焦维度出发,在捋清影响培训效果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所有因子,进而厘清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整合,形成更加有利于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力量,从而构建出“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202208062137